虐童案」震驚各界,事件壓了 3 個月曝光,終究難以平息眾怒。但當社工被獵巫獻祭後,眾人是否真正看到背後的安全網破洞?

指甲拔光、牙齒打斷、餵食餿水,酷刑般的遭遇,竟發生在 1 歲多男童身上。

3 月初,一樁保母虐童案在網路爆出,震驚社會。母親入獄、父親失聯的一歲男童「凱凱」(化名),因家屬無力撫養,去年 6 月由新北市社會局開案,轉由台北市的兒童福利聯盟(下稱兒盟)接手「收出養程序」,成為一名陳姓社工手中個案。

去年 9 月,劉姓保母接手照顧等待收養的凱凱,不料短短 3 個多月,孩子就被凌虐致死。身為第一線照顧者,保母姊妹罪嫌重大,事發後雙雙被羈押,卻仍難平眾怒,這把火也一路燒向兒盟社工。

「會很對不起男童嗎?」「訪視報告有沒有造假?」三月十二日,大批媒體擠在台北市文山二分局門口,麥克風指向的「嫌犯」,是身著雪白羽絨衣、不到三十歲的陳姓社工。她雙手被上銬、不發一語走進警車的身影,成為電視不斷播送的畫面。這天,一名社工成為國民罪犯。

陳姓社工成為眾矢之的,是因為在凱凱離世前,她曾在 9 到 11 月間三度訪視,期間發現男童額頭「因撞到」瘀青,也得知他「牙齒磨光」被保母帶去就醫;經家屬友人轉述,社工認為男童有如此劇烈的磨牙,「可能曾受刺激或不平等待遇」,但未能及時介入。

然而,社工真的罪重至須上銬移送?攤開 「直轄市、縣(市)政府運用居家托育人員照顧家外安置兒童處理原則」,針對收出養個案,社工訪視頻率為「首月 1 次、之後每兩個月 1 次」,兒盟每月訪視 1次,遠超過標準;訪視內容原則上也依保母說法紀錄。

難題一:社工專業有別

「收出養」、「兒保」重點不同

「她一定還是有失誤的地方,但這不是個人的問題,絕對是整個機構、環境的困境。」擔任兒少保護社工超過 10 年、與涉案社工為長期合作夥伴的小林(化名)點出。而回顧整起事件,確實凸顯出社工實務現場的三大難題。

首先,社工內部也有多種專業,包括中低收入審查、兒少保護、性侵害、收出養、長照等;這次事件,是「收出養」的社工,碰到了「兒少保護」狀況,兩者分屬不同專業系統,當外界一面倒質疑陳姓社工「敏感度不足」,在業界看來並不公允。

「就像兒科醫生,不會了解心臟科的專業。在社工工作裡,收出養、性侵事件、老人照護等,適用的法規流程、社工的訓練、現場觀察的重點都不同。」兒少保護社工、良顯堂基金會代理執行長徐瑜形容。

小林進一步說明,收出養社工每次的資料蒐集和訪視,通常聚焦在孩子的身心狀態、健康史,訪視重點在孩子的適應狀況,為的是讓收養人決定是否收養;至於兒保社工,個案通常已有一定程度的兒童受傷事件,訪視目的是觀察傷勢變化、釐清事件始末、評估家庭功能。

(本文獲今週刊授權轉載,閱讀全文 請看今周刊第 1422 期)

延伸閱讀

你若不狠,子女就啃!80多歲鄰居阿嬤與50歲兒子一家給我的啟示:「老媽子」只會養出老小孩

https://bit.ly/3TI9kuo

合庫金、富邦金...14檔金融股還原殖利率大公開,這檔竟衝7.5%!股海老牛:這2檔「我每年除權息再補貨」

https://bit.ly/3TM8a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