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次「鳥類地圖計畫」即將在今年擴大展開!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指出,這個為期5年的調查計畫,在去年展開前期規畫劃後,已有豐碩成果,而今年更將擴大調查,並邀請民眾一起參與,一起觀察記錄台灣的鳥類活動與繁殖行為,預計2028年完成繪製各種鳥分布、繁殖區域與相對數量地圖。
「鳥類地圖計畫」是由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和美國康乃爾大學鳥類研究室攜手合作的計畫。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指出,這是我國首度展開有目的計畫,以調查全台鳥類分布、數量、繁殖等情形,首次推動台灣鳥類地圖。
計畫將以5平方公里網格為單位,進行鳥類觀察,每個網格在5年內,需達20小時觀察時數,並走訪各類主要棲地環境,與一般賞鳥不同,需進一步觀察和記下鳥類繁殖行為,例如配對活動、築巢或攜帶食物育雛等。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表示,2015年該所與中華鳥會、康乃爾大學鳥類研究共同推動eBird Taiwan鳥類紀錄資料庫,提供超過1200萬筆資料。此外,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還開發「聽聲辨種」的人工智慧AI工具,預計融入鳥類地圖計畫運用,整合多元鳥類資料,讓整體監測更完善。
為了推動鳥類地圖計畫,去年生多所與中華鳥會共同舉辦,前期展開規劃設計後,讓使用者使用台灣eBird能更加熟悉,在為期10個月的活動裡,共有297位上傳1萬4974份紀錄清單,其中個人上傳清單最多高達1525份,顯示台灣公民參與熱情與行動力。
生多所表示,今年鳥類地圖計畫擴大展開,現正積極招募夥伴,歡迎有興趣的鳥友們一同加入鳥類地圖計畫,詳細資訊可至Taiwan Bird Atlas入口網站查詢。
這是我國首度展開有目的計畫,以調查全台鳥類分布、數量、繁殖等情形,首次推動台灣鳥類地圖,將以5平方公里網格為單位,進行鳥類觀察。 圖: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提供
每個網格在5年內,需達20小時觀察時數,並走訪各類主要棲地環境,與一般賞鳥不同,需進一步觀察和記下鳥類繁殖行為,例如配對活動、築巢或攜帶食物育雛等。 圖:中華鳥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