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4)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福和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協會共同於台灣公共策益臉書播放Y’s Day「週三青年日」第40場活動,也是「看見台灣」系列第11場,主題是「與陰影共存的青春--青年為什麼不快樂?」

主持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近年青年世代似乎愈來愈「不開心」,例如我們看到大學裡的心理諮商服務都是預約全滿,現在的青年承受來自於課業、感情、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也因此許多學校開始研議身心健康假,但青年能有更多的餘裕處理心理健康的問題。但除了心理健康假的設置外,還有許多結構性的原因需要好好面對。不管是政府單位,學校單位,甚至像是職場、家庭、社會各層面,都有許多需要對心理健康問題做進一步的討論。

身兼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指出,諮商心理師公會在去年公布了大專院校學生壓力調查結果,「在同一時間需要完成很多事」、「課業壓力」與「對未來的迷茫」是大學生主要的壓力來源。在疫情期間因為人際關係疏離、以及對外貌的焦慮,也大學生也出現了幸福感大幅下降,憂慮程度大幅上升的情況,現在青年的壓力比任何時候都來得高,因為在資訊越來越流通的現在,青年也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進而加大憂慮程度。

董思齊也提到,過去華人社會多教導我們有苦就放在心裡、不要讓情緒影響我們,因此造成許多人在遇到心理問題時不知道如何去求援,甚至有高達四成的青年憂鬱症患者沒有就醫。許多大專院校相繼推出「心理假」、政府也提供青年免費的心理諮詢服務,不過這到底成效如何以及是否有更好的解方,還是值得我們大家來去討論與思考。

主講人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曾心怡強調,青年心理健康的議題,我們得先認為是全民的事,而不是只是諮商輔導專業的任務。看待心理健康的議題我們是否能用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因此家庭支持系統,經濟與安全,以及民眾對於心理健康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才不至於永遠都只是用拆彈的方式在做危機處理。

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師簡靖維認為,其實快樂或是不快樂都可以,不快樂其實沒有關係。調查中指出青年憂鬱比例上升,但換個角度思考,或許是更多人願意承認自己的心理問題,這反應出在教育、專業人士的倡議之下,一級預防開始有成效,大家更願意談論自己的心情,這也是大專院校的心理諮商爆滿的原因,因此我們要注意的是,在學校心理諮商效能不足的情況下,要如何去接住或幫助更緊急的個案。在我們現有的社會政策與教育體系,心理治療的效能是無法即時去接住這些憂鬱症患者,這是必須儘快檢討與改進的地方。

臺北大學在學大三生林芯羽提到,近年來社群普及,我們常常會在社群分享自己照片,身邊其實有不少跟她一樣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五官不夠完美好看,而選擇大量的修圖甚至是選擇做醫美手術,但這些手段不一定能緩解焦慮感,反而更讓人意識到自己容貌的缺陷,她也享現場的專家提問,到底該如何降低青年的容貌焦慮問題?

兼具臨床心理師與管理學專業的張家齊博士指出,「憂鬱症」常被理解成「不知足」,例如我們心情低落時,總不乏親友提醒「你生活已經很不錯了」、「如果我是你,我不會這麼負面」。但憂鬱困擾其實來自三個層次的交疊:「不」夠養分、「知」覺侷限、「足」夠壓力。他認為應該把「不夠養份、知覺窄化、足夠壓力」當成三把理解憂鬱的鑰匙,為大家不適當的刻板印象解套。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心理師該如何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男女生關於自殺與嘗試自殺的比例有很大差異,該如何有系統性的來做回應」、「該如何正常與健康的使用網路社群媒體」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2月21日活動是週三青年日活動第41場、「司法改革」系列第11場活動,主題是「青少年犯罪應與成人同罪?—重懲民意與兒少權益間,司法女神的長劍應擺向何方」,由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胡博硯主持,邀請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廳長謝靜慧、銘傳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林士欽、前立法委員王婉諭與談,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

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曾心怡強調,青年心理健康的議題,我們得先認為是全民的事,而不是只是諮商輔導專業的任務。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兼具臨床心理師與管理學專業的張家齊博士指出,「憂鬱症」常被理解成「不知足」。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