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將在今年1/20(本周六)下午將發表《廖文毅案史料彙編》、《史明相關案件史料彙編》、《宗像隆幸彭明敏往來書信集》三套新書發表暨座談會,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表示,宗像隆幸的夫人宗像瑞江也將特地從日本來台參加新書發表會。這是繼去年9/24《自救宣言案史料彙編》發表之後,進一步理解「過去不為人知的」彭明敏與台獨運動史相關的重要史料,這本書收錄了1968至1972年兩人之間的229封信,其中除了出逃事件相關的42封,其餘一百多封反映了彭當時的思想並記錄了當時那幾年的敏感事件。

國史館長陳儀深說,1964年9月,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彭明敏和其學生謝聰敏、魏廷朝等人因「臺灣人民自救宣言案」被捕入獄,彭明敏雖於1年多後,因蔣中正總統特赦而獲釋,卻仍遭到嚴密的監控,乃決心展開逃亡行動。在日本從事臺灣獨立運動的宗像隆幸因而與之結緣,成為協助他逃亡的重要關鍵人物。

針對彭明敏的出逃經過,坊間已有不少著作述及,包括宗像隆幸的《臺灣獨立運動私記》、彭明敏的《逃亡》,以及近藤伸二的《對抗蔣介石的臺灣人:彭明敏》等回憶錄與傳記,陳館長任職中研院時期也曾在2013年去日本東京宗像先生家中進行口述訪談,當時宗像除了還原與彭明敏的連繫過程與出逃經過,還明確表示在彭明敏出逃期間「單向」寄給他的信函一共有42封。但當時他進一步追問,彭明敏出逃後兩人是否還有持續連繫?當時宗像先生僅回答彭明敏在瑞典期間,與他仍有頻繁書信往來,但彭明敏到美國後,就比較少聯絡了;另外,當時他強調,這些信件是他與彭教授的私人來往紀錄,恐怕不適合讓我們影印帶回臺灣,其他部分則語帶保留,沒有多談。

陳儀深強調,如今這本書的問世可以說是為了這段歷史拼上最後一塊拼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兩人的書信往來,檢視他們在過去的回憶錄、傳記、訪談錄或公開場合的演講中的說法是否有所出入,進而從閱讀的過程中,深入去理解當時曾經是國民黨政府重點栽培的臺籍精英彭明敏,如何小心翼翼,卻又義無反顧地踏上反抗之路。

他說,這段期間,除了海外臺灣獨立運動組織(WUFI)剛統合、臺東泰源監獄事件爆發,還發生蔣經國訪美遇刺、彭明敏入境美國、謝聰敏與魏廷朝再度被捕以及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善關係、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並即將與日本政府斷交,等等戰後臺灣歷史的關鍵大事,來往書信所顯露的事實或觀點,有時比日記更「真實」。有感於臺灣人的命運擺盪於國際強權政治的折衝樽俎之間,應如何去統合海內外的臺獨運動組織、向國際社會宣揚臺灣人民自決的理念,並喚醒臺灣人民的反抗意識?都是彭明敏與宗像隆幸不斷思索的課題。

1969年2月7日,出逃計畫開始。 圖:國史館提供(資料照)

此外,這本書也可以看到兩個人亟欲突破臺灣現狀,嘗試了不少不為人知但功虧一簣的計畫,例如以Y為代號的「假結婚計畫」以及造成謝聰敏等人被捕的「羊羹案」真相。

陳儀深說,作為國際法學者的彭明敏,當時大約只能透過陳隆志的《臺灣、中國與聯合國》、史明的《臺灣人四百年史》、王育德的《臺灣:苦悶的歷史》、朝日新聞社的《1970年的政治課題》以及臺獨聯盟的機關刊物《臺灣青年》等書籍與雜誌瞭解臺灣的歷史發展、國際政治的情勢,藉以闡述其對臺獨運動性質的看法。

彭明敏認為,應把臺獨運動視為政治革命,而非如史明等人的「民族革命」。彭主張不應將外省人排除在獨立運動的行列之外,且比起理論,台獨運動更應重視實際行動;他很重視對年輕人的啟蒙宣傳,因為運動存亡的關鍵取決於能否吸納年輕的世代,他說:「已經到了年輕人應該站出來領導的時候」,且「如果提出女性,反而可以減少抵抗」(參見1970年3月28日信函);他認為將來最大的威脅不再是國民黨,而是中共,大家應該好好思索如何處理中共與臺灣的關係(參見1970年8月5日信函)。從這些觀點,可以看到彭明敏思想中先進前衛的一面,以及他對未來局勢發展的洞見。

陳儀深曾在〈臺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一文中,試圖釐清在國民黨政府長期戒嚴下,海外臺獨運動者的理論貢獻以及島內臺獨政治案、黨外人士乃至民進黨成立之間的相互關係,而彭明敏正好橫跨島內的臺獨政治案與海外的臺獨運動,他所扮演的角色無疑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尤其是1970年代以後,臺獨運動的重心已從日本轉移到美國,彭明敏究竟在臺獨運動的「系譜」中占有何種地位,發揮哪些影響力,仍有進一步探究的空間。

彭明敏與逃亡協力者Milo Thorberry (右一)、宗像隆幸(左二)、阿部賢一(左一)。 圖:國史館提供

陳儀深說,2020年、2022年宗像隆幸與彭明敏先後去世,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串起臺日兩國人民的情誼,他也感謝宗像先生與相關外國友人對於白色恐怖時期臺灣的政治受難者的援助;同時也希望讀者在閱讀這本書之後,更能夠珍惜臺灣得來不易的民主,並體會自由的可貴。

圖為協助彭明敏出逃的唐培禮牧師。 圖:國史館提供

彭明敏逃亡到瑞典後現身所拍攝。   圖:國史館提供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   圖:朱蒲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