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總統及立委大選結果揭曉,民進黨打破執政只能兩任的魔咒,展開第三任的任期,但選民給了三黨不過半的國會結構,考驗執政黨的身段與謀略;未來立法院將是朝野較勁的主戰場。

雖然國會不過半,但民進黨至少還留校察看;國民黨雖未奪回政權,卻保留元氣,擁有再拚的實力;民眾黨則是紮紮實實的全新第三大黨,挾著年輕人的朝氣,未來的天空看似無比廣闊,但能否持續成長也有隱憂。對三政黨來說,都是一個憂喜參半的結果。

從客觀結構來看,這是台灣選民的智慧;從選舉結果本質來說,卻是翻開了國會亂象的新頁。

用水位高低的比喻來看這次選舉,會更加清楚。因為新生代水分的流失,民進黨和國民黨都回到基本水位,原先的汪洋消退,於是潛伏的山頭都露出,藍綠各自鞏固地方基本盤,而藍的基本盤本來就略大於綠;可以說,國民黨在立委席次的成長,得力於年輕選民對民進黨的背離。

其實,民進黨內部對立委選舉的敗象早有心理準備。選前一個月,賴清德因為內參的立委民調太差,曾發了一頓脾氣,要求黨部在立委選舉上更加把勁。但顯然事與願違。

作為母雞,賴清德本身的民調雖然一路領先,卻一直無法拉開與對手的距離,以致無法獲得過半的得票率,更遑論將其影響力庇蔭於黨籍立委身上;區域立委如此,不分區政黨票也是一樣。若非選前馬英九「要相信習近平」的失言,恐怕會更加慘烈。

從國際的視角觀之,歐美及日本澳洲等民主聯盟,至少會很欣慰,台灣因為民進黨能夠繼續執政而依然可以堅定地站在民主陣營這一邊。國會結構雖然有所改變,對他們來說,頂多只是一個隱憂,不會太關注。

客觀來說,白色力量的崛起,的確為台灣一直未能擺脫的藍綠情結中,走出了一條新路。民進黨將不能再以芒果乾為由情勒支持者,中國威脅固然迫切,卻已經不是民進黨用來圍攏選票的萬靈丹。

年輕人的出走,從好處看,他們沒有包袱,願意開創新局;缺點是,他們缺乏歷史觀,容易被短視的民粹政客牽著鼻子走。

短期來看,這次政壇新格局確實帶來新政治,但其實並沒有帶來多少進步力量,反而是撐起了地方暗黑力量重新崛起的空間,以致太多牛鬼蛇獲得重生,而多位年輕且才華洋溢的優秀參選者反而因此落選或連任失利。

但長期而言,台灣因此走出一個新的政治格局,雖然發展好壞尚難定論,需要觀察,但是台灣必須往前走,就必須有新的思維,以面對這樣的可能。

至少,這次朝小野大格局,將會因為在野陣營並非鐵板一塊,而和陳水扁時代遭遇的困境本質有很大差異。

代表白色力量的民眾黨,遠非連宋時期的親民黨可比,不管在政策態度或者世界觀上,都和國民黨有相當大差異;亦即白色力量不會像當初親民黨被深藍選民給拉著走,而是會走自己的路。因此,未來三政黨在立法院的合縱連橫,將更為靈活多變。

作為關鍵少數的民眾黨,顯然會嘗試將其實力發揮最極致的槓桿效果。一方面企圖在立法院正副院長的職位和兩黨交涉,以圖佔有一席之地;一方面也將藉此逼迫執政黨如何吐出部分執政權力,做為可能的法案或預算交換。藍綠兩黨如何因應民眾黨的出招,將是未來政治觀察的一大重點。

國民黨顯然已失去中年以下整個世代的支持,目前還能依賴舊有結構深藍支撐而維持百足之蟲的威嚴,但是時光無情,如果始終不能蛻變為一個以台灣為本位的政黨,恐怕這次選舉光環也未必能維持太久。

當然,民進黨已經不是剛拿到執政權的菜鳥,而是嫻熟政府機器的老練政黨,在資源分配及運用上,不會如陳水扁政府般捉襟見肘;尤其在綠藍白三黨路線的差異上,如何於個案及基本立場上周旋,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將會是政情發展的主軸。

回到一個問題,其實現任總統蔡英文執政成績的評價,試著請教國外任一媒體觀察者,幾乎無人不給予肯定,但選民為何給了民進黨繼任者留校察看的處分?

答案的關鍵字,其實也可以在蔡英文的承諾裡找到。

2015年還是總統候選人身分的蔡英文,曾在受訪時發下豪語,若當選總統要做最會溝通的政府。2016當選總統當晚則高喊:「謙卑、謙卑再謙卑。」事實是,經過兩任的任期,政府官員原本的謙卑早就不見,反而愈來愈高傲而不自知。在溝通一事上,除了疫情當時每天發布疫情之外,真正的溝通,乏善可陳。

也許民進黨還是覺得委屈,但個人的好惡固然主觀,多數人的主觀意願加起來,就成了客觀的事實。現在政權已經確定交棒給了賴清德,若不虛心檢討外界觀感尤其是年輕世代的怨言,真正拿出魄力,徹底從自身做為進行改革,則未來前途之艱辛,光想就覺得驚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