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22)日就是冬至,在這一天大家必吃的就是湯圓了!早期農業社會視冬至為一年的開始,因此有吃完湯圓就長一歲的說法。台灣菜研究者林敬富於粉絲頁上解釋吃「湯圓」典故,也建議除了吃湯圓還可吃象徵「銀包金」菜包,為自已來年帶來好運。
林敬富表示,冬至在民俗上的地位等同於過新年,而1949年發行的高雄仁武鄉發行的《仁武鄉志》,曾提早閩南人的冬至習俗是吃湯圓後,要在門板板上黏上湯圓。這個習俗的由來,傳說是 閩南有一對貧窮的夫婦,育有一女,某年的冬至前夕,妻子過世後,留下丈夫及女兒,而為了安葬老婆,男方只有賣女葬妻的路可走!
但女兒得知這消息後昏厥過去,做爸爸以為女兒餓昏了,就煮了一碗熱米湯並摻了幾個糯米丸子給女兒吃。最後,女兒吃了糯米湯之後,還是被賣到有錢人家做女婢了,因此,每當冬至時女兒想起遠方的爸爸時,就會煮糯米丸子湯,並會把糯米丸子黏在外門上,期待爸爸會看到因此來找她相認團圓,
林敬富表示,於是就這樣一年一年的煮湯圓及黏湯圓,最後爸爸有沒有來跟女兒相認,這個傳說並沒有交代,但就這樣,變成了閩南地區的習俗。
林敬富表示,大正12年(1923年) 12月24日《台南新報》,即出現了台灣人冬至搓丸的報導,報導指出糯米價格這時間都會大漲甚至缺貨要跟福建進口糯米,大正15年12月25日更是報導了赤砂糖因冬至搓丸的關係,用量是一年之最!庫存減少供不應求,還漲價了不少。而從昔時報紙的報導及日本時代文青們的日記可知,當時冬至團圓吃大餐、吃湯圓幾乎等同於全民運動,「吃到糯米跟赤砂糖都缺貨漲價,這過節氣氛想必比現在的新北耶誕城還濃厚啊!」
除了湯圓,林敬富建議,民眾也可於冬至這天吃一點「菜包」!他解釋,無論是客家人還是閩南人,菜包都寓意著「銀包金」的意思,希望來年可以運亨通的象徵,他也在昔時文人日記中發現,不少文人會在冬至這天吃湯圓與菜包,只是過去的菜包是「粿皮」而非「麵皮」,目前在台南還找得到少數古法粿皮製作的菜包。
最後,林敬富於文未提到,冬至是日照最短的一天,但卻是充滿希望的一天,不管是寓意團圓的湯圓,還是銀包金的菜包,這些都是人們對於來年的期待,也是對於生活的盼望,湯圓及菜包都是包裹人們希望的食物,吃進去的都是「滿滿的正面能量!」
林敬富建議,冬至這天除了吃湯圓,還可吃象徵「銀包金」菜包,為自已來年帶來好運。 圖:翻攝自甘苦人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