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專家招名威今在臉書上表示,他於2012年回台灣時,全台灣65歲上長輩有17萬人是失智患者。而2022年12月底,65歲以上失智人口有近31萬人,他表示他自己的外婆也是其中之一。他說明目前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近48人,約每30分鐘增加1位失智者的速度成長,他分析失智症的3大類型,並說明失智症預防勝於治療,同時也引國際期刊內容提出6大規則,以利民眾提早預防。

招名威說明,2012年他剛回台灣,當時台灣65歲以上的長輩,大約17萬人是失智患者。2022年12月底,65歲以上失智人口有近31萬人,佔全國總人口1.37%,約每72人中有1人是失智症患者,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這也表示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近48人,約每30分鐘增加1位失智者的速度成長。

他說明,雖然全球失智症患者都增加,但台灣的出生率是逐年下滑,低於全球平均線很多,也就是說未來失智人口比例會更高,他預估,到2031年失智人口會近46萬人,屆時每50位台灣人有1位,2041年逾66萬人,150年達85萬人,「其中每20位台灣人有1位是失智患者。」

招名威表示,在眾多疾病裡,只有失智症是患者自己不清楚、不知道,會把家屬搞得人仰馬翻的疾病。因為自己的外婆也是失智症患者,他有感而發表示,很多時候生病就是痛、體膚上的疼痛,再怎麼樣多少還是有方法可以控制,但是,失智症的病痛有更多是來自家屬,「不論是病患的行為不可控或是共同記憶的失去,都是情感上很大的衝擊與糾結。」

而失智症罹患後不僅記憶力、語言能力、計算能力、判斷力、空間感會退化,也可能會出現不當行為、幻覺與妄想,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極大的個別差異,很難一體適用所有案例。

招名威表示,若能早期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及早發現和預防,是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他表示,失智症約可區分為3大類型:

1. 退化性失智症占六成: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腦部障礙以侵犯額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2. 血管性失智症佔三成:病因以曾發生過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的腦細胞死亡影響智力、行為、反應與精神症狀等。

3. 其他原因引起的失智症:較為籠統,有些可逆,以大數據分析的病因有: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中毒(如重金屬、藥物濫用、毒品、酗酒等);而具遺傳因子、心血管疾病、長期睡眠不足、曾接受過化療、腦霧等,都有可能是失智症的成因。

招名威表示,失智症真正致病原因很多都還不清楚,這也是為什麼失智症的藥物開發如此之艱難,畢竟機轉本身複雜,還要找到適合的病人願意來進行臨床試驗,就非常不容易,而且藥物本身效果還要顯著到可以逆轉病況,根本是難上加難,更別說還會導致許多的副作用。目前阿茲海默症有核准的用藥,雖然效果有限,能減緩病程惡化,若副作用也可接受,醫師通常還是會建議使用。

對於預防失智,招名威引一篇刊載於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列出6個原則:

1. 規律運動,避免中年肥胖、老年時過瘦。
2. 動腦,經常進行腦部認知活動。
3. 互動,保有一定的社交生活。
4. 適當飲食,避免菸酒。
5. 避免罹患或治癒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中風。
6. 良好的睡眠。

飲食上,多補充維他命B12、葉酸、維他命C、核桃胜肽等抗氧化的食材,減少身體給自由基累積或是不正常發炎的機會;同時多補充益生菌,也可以增加我們「第二個大腦」腸道的健康,提升免疫力,降低毒素堆積的風險。而若要提升認知能力,減少焦慮,更可多攝取腦部細胞的營養元素,像是神經營養因子(Neurotrophin)和磷脂醯絲胺酸(Phosphatidyserine),都有文獻已證明可有助於減緩智力退化。

招名威表示,他也很擔心自己會得失智症,所以會多讓自己運動,多動腦,多跟朋友說說話,多吃好的食物,多補充睡眠,多讓自己開心,當然也多關心自己周圍的家人朋友同事,「我不希望有一天忘記他們是誰,忘記我們曾經有的共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