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在最近十年,受到中國假訊息的滲透已經達到非常險峻的境地。在「台灣民主實驗室」2023公布的「中國影響力指數」指出,台灣在調查的82個國家中,在「社會」與「媒體」兩項領域中,被中國影響的程度,在全球排名高居第一。其次,根據2023年瑞典哥德堡大學V-Dem發布《民主報告》中指出,台灣已經連續十年,蟬聯接收境外假訊息情況,最嚴重的榜首,不僅如此,台灣被全球假訊息影響的程度,是遠遠超其他國家。對外散佈假訊息國家部分,排名第一的國家是委內瑞拉,中國則從去年第六名升到第五名,俄羅斯升到第七名。同一份報告指出,民主制度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民主水準倒退到1986年,民主國家在經濟上,對獨裁國家的依賴日漸加深。獨裁國家正利用社群媒體散布假訊息,製造並擴大社會分裂,導致民主陣營的嚴重倒退。

戰略研究的核心分析架構集中在目標、方法與手段三者關係的探討。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建政之後,其對台最高戰略目標,就是要侵略與併吞台灣,成為其新的領土,簡單來說,就是「奪台灣」。「中國崛起」後,其手段與資源,也變的更加豐富與多元,從早期透過人民解放軍的「打台灣」,到依賴其龐大經濟實力,針對台灣代理人或「在地協力者」資助或購買台灣廣電、平面等媒體的「買台灣」,並持續以促進「兩岸交流」名義,利誘年輕人赴中,參加「自媒體」直播主培訓。近來則發動「網路水軍」及設立大量「內容農場」,藉FB、LINE、YouTube(YT)、TikTok等影音社群網路「自媒體」,散布混淆訊息,製造風向,藉由將上述國際與中國國內「社群網路媒體」武器化,演變成「騙台灣」。質言之,在中國「奪台灣」的最高戰略目標下,目前「騙台灣」的確比「買台灣」與「打台灣」便宜,此即所謂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精髓。

但中國對台灣的戰略方法或行動方案,在事實上,則是此三者傳統與非傳統戰爭工具的交互融合與應用,在「混合戰」的上層架構下,透過其概念下的「資訊作戰」,進行「認知作戰」。1998年10月美國國防部發布的《第3-13號連參之部—資訊行動聯戰準則》,首次以非機密文件方式,揭示資訊作戰準則。「資訊作戰」的主要領域是「認知管理」與「網路作戰」。美國政府不同部門稱呼方式不同。國防部稱為「心理作戰」,國務院稱為「公共外交」,國安會議稱為「戰略溝通」,白宮稱為「影響行動」。

假訊息可以從資訊作戰角度觀察。資訊作戰在資訊環境的三大領域進行:實體領域(基礎建設與資訊網路連結);資訊領域(實體網路所傳送的資料);認知領域(透過人的智能使資訊產生意義),其中認知領域最為關鍵。而「認知作戰」的本質,就是「騙台灣」,其具體做法就是針對台灣社會重大事件與議題(例如疑美論、日本關西機場事件、武漢肺炎疫情、與國產疫苗與缺蛋危機)首先進行鋪陳,然後透過誇大特定事件的偏頗輿論,最後製造與傳遞相關假訊息,對台灣社會進行認知操作、認知形塑,最後影響國內公民態度、偏好,與行為,利用台灣社會既有對國家認同的分歧,在台灣內部製造對立與分歧,於平時操縱視聽、營造有利心理態勢,在戰時震懾誤導、瓦解台灣作戰意志,達到干擾與破壞台灣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最終遂行中國「奪台灣」的最高戰略目標。列寧曾說:「最堅強的堡壘,必須要從內部攻破。」毛澤東亦曾說:「不打沒有把握的仗,不打沒有內應的仗。」據此,「認知作戰」無疑是當今台灣國家安全中,最為核心關鍵的議題。

判定假訊息最為關鍵的就是文本與敘事的真偽,其核心為「主觀事實」,因為此「事實」牽涉到「認知」層面,而此又受到其身處人際社群、媒體網絡或國際社會之影響。「社群網路媒體」下的「認知作戰」,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訊息」,其內容包含文本呈現的樣態(文字、影音、圖像)、平台(傳播工具、方式與路徑)、目標對象與科技輔助下(人工智慧、演算法)投放的精確度以及目標結果。網路世界雖然標榜「去中心化」,個人意志可以自由表達,但是表象看似「去中心化」的過程,如果透過國家或政府組織的龐大力量(尤其是獨裁國家),反而可以強化「中心化」,但卻不易被識破。其關鍵是網路空間的帳號與頻道,可以被大量創造,難辨真偽,匿名性高。如果再加上數位人工智慧,可大量製造且快速傳播,更可透過演算法,創造跨越國界的同溫層,同時提供特定國家認知操縱的機會。

2023年Meta旗下平台FB大動作刪除七千多個中國假帳號。這些帳號過往發布的內容多以批評以美國為首西方世界、讚揚中國為主,且這些親中假帳號或粉絲專頁,與中國執法部門有關聯。根據學者沈伯洋的研究,中國網軍每天可以上傳二百個YT頻道,而YT新聞直播偏藍與偏綠的觀看數差距是五、六倍之多。此外,武漢肺炎疫情期間,中國做八個頻道專門攻擊台灣衛福部,三千多萬次的觀看,做二個月後被刪除,而2023年4月到現在谷歌總共移除中國3萬8642個頻道,而此為中國在YT上的量體。

2023年7月國內某媒體集團,報導台灣政府要發展生物戰劑,並登載所謂「南海工作會議紀錄」,後經台北地檢署調查認定,該會議紀錄文件為造假。然此偽造文件經大量華語媒體及社群平台大肆傳播,影響政府信譽至鉅。隨著2024總統大選迫近,中國介選也逐漸加強力道,依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中國背景的社交媒體上,開始出現質疑台灣副總統候選人的血統和身份的貼文,更瘋狂形塑執政黨總統候選人組合是「諂媚美國、出賣台灣」、「美國代理人」等標籤,但其中多數論述卻源自於虛假信息。

所謂的「民主韌性」,具體而言,就是保持民主體制健全與維持民主制度的順利運作。民主的韌性是對抗「認知作戰」最強而有力的防護力量。當前強化台灣民主韌性的首要目標,就是凝聚台灣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敵我意識,而台灣2023年的《國防報告書》,在「軍事戰略」與「建軍規劃」的內容中,實質上也數次用「敵人」形容中華人們共和國。而強化對中國敵我意識的關鍵,就是加強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國家認同與人民意志。孫子所謂「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讓國家與民眾的意志相同。唯有如此,才能建立支持台灣國軍的人民意志,讓台灣國家認同,成為一種堅實的國防力量,成為台灣國軍的強大後盾。

文/林泰和(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