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牡丹社事件,多名排灣族勇士戰死,日軍把12顆遺骨帶回日本,作為戰利品,其中有4個排灣族勇士頭骨輾轉收藏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流落英國近150年,經交涉校方同意歸還,屏東原住民飛越1萬公里,3日在當地舉行排灣族傳統祭儀,引領祖先回歸牡丹家鄉。牡丹社事件遺骨安置今(6)日上午寄藏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內,這是台灣自海外迎回歷史遺骨首例。

原民會11月3日由鍾興華Calivat‧Gadu副主委率牡丹社排灣族人赴英國愛丁堡大學進行遺骨返還儀式,該校正式歸還1870年代4具自牡丹戰亂地區遭日本軍人擅自取走後,輾轉流落至愛丁堡大學的祖先頭骨,並於5日下午18時15分抵達桃園機場。

根據文獻記載及調查研究,愛丁堡大學所收藏的4具原住民遺骨是1870年代由當時任職於日軍的美籍軍人James Wassson取得後,交給美籍醫師Stuart Eldridg,後又輾轉交給出身愛丁堡的動物學家Dr. John Anderson,並由他在1887帶回到故鄉愛丁堡,該校校長William Turner 1907年發表4具遺骨的研究,而遺骨也自此停留在愛丁堡大學解剖學科進行收藏,保存至今。

返還儀式由該校Gavin McLachlan副校長代表簽署返還文件,正式移交該校收藏了100多年的原住民4具遺骨。我方由原民會鍾興華Calivat.Gadu副主委率代表團參加並擔任見證,牡丹鄉公所潘壯志鄉長代表牡丹鄉諸部落接受返還。原民會表示,4具遺骨返還後,將於11月6日暫時安置於台南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候牡丹鄉各部落研商共識後續安置的措施。

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今(6)出席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舉辦的「牡丹社事件遺骨寄藏儀式」時表示,愛丁堡大學正式歸還牡丹社事件戰場上族人的遺骨,今天凌晨已經安置寄藏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這是台灣原住民族社會要求國際返還祖先遺骨的首例,非常具有歷史意義,也是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重要里程碑。

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指出,牡丹社事件,多名牡丹社族人戰死,日軍把12顆遺骨帶回日本;2019年11月,陳耀昌教授以「牡丹社原住民4具遺骨收藏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做為論文發表,原民會在隔年12月就委託中央大學胡川安老師進行調查研究,證實4具遺骨收藏在愛丁堡大學。

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強調,原民會秉持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第11、12及31條的精神,原住民族有權要求返還遺骨,而國家應透過有效的機制確保返還;所以他在2021年11月寫信給愛丁堡大學,正式提出返還要求,隔年,也就是去年的7月,愛丁堡大學副校長回信同意返還遺骨。

「這是原民會第一次主辦國際返還臺灣的涉外工作」,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說,因為國內行政機關都沒有接觸過類似的案例,而且這次遺骨返還的核心精神是尊重牡丹社群的傳統與意願,政府行政機關、博物館與學術界作為協助的角色,大家互相建立協商與溝通的平臺,才能做出妥善的安排。大家歷經了3年,經過多次協商溝通,終於達成共識。

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感謝牡丹鄉公所、外交部、財政部關務署、農業部、文化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陳耀昌醫師、胡川安老師,因為大家的共同合作,可以在明年牡丹社事件150週年前,順利接回牡丹社排灣族人的遺骨。

原民會及牡丹鄉公所致贈安置寄藏紀念信物予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圖: 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

原民會主委夷將Icyang致詞。   圖: 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

遺骨凌晨抵達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圖: 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

遺骨凌晨抵達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圖: 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

排灣族人參與牡丹社事件遺骨寄藏儀式。   圖: 原住民族委員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