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昨(1)日表示在擔任北市長時,曾否決一項10億元建設廚餘處理廠的方案,並認為只要教導民眾不要剩飯就能減少廚餘,引發學界和政界的批評。農業部農糧署則指出,但蔬菜在運送到批發市場時會帶著外葉,蔬菜於料理過程去除的外葉也是廚餘,但是為保持蔬果品質,非故意增加廚餘量。

柯文哲談到他的淨零碳排放計畫時,透露他當台北市市長時,曾拒絕一個花費10億元的廚餘處理廠計畫,並說他吃飯時幾乎不會有廚餘,但被在場的學者問到他是否連香蕉皮都吞下去。民進黨立委莊瑞雄則質疑柯文哲是否要連魚刺魚骨頭魚頭,全嚼碎吞到肚子裡面去!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則指出,並指出台灣的廚餘過去大部分是用來餵豬的,但自從2020年非洲豬瘟爆發後,廚餘餵豬可能會引發豬瘟等更嚴重的傳染病危機,因此已逐步降低廚餘餵豬的比例。莊瑞雄則直言,柯文哲只是為一點聲量逞口舌之快。

農業部畜牧司副司長李宜謙說明,以環境部數據來說,國內回收廚餘在去年有48萬2千噸,有54.7%製成堆肥,38.5%經高溫蒸煮後用來餵豬,要使用這些廚餘的養豬場得先通過環境部的檢驗。畜牧司表示,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節約用食,相較10年前,廚餘量已減少近一半。

另外,在畜牧業生產過程中,如雞隻屠宰後,會有很多下腳料,如雞內臟、雞尖、雞腸、雞頭等,這會產生一些必須轉化為廚餘使用的農業可再利用資材,而這些下腳料除了部分會作為飼料原料外,大部分都經煮熟後作為廚餘。畜牧司強調,這種處理方式已行之多年,非近2年才出現,關鍵是要確保廚餘處理過程符合環保規範即可。

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表示,蔬果在運往批發市場時會保留外葉,這是為了維持品質的必要作法,並非刻意增加廚餘量。例如高麗菜若去除外葉,內葉就會因缺乏保護而在運送途中受傷,影響品質和拍賣價格,對農民收益影響很大;而水果,如橘子、芒果、西瓜等,帶皮販售是為了確保水果的品質,不可能在產地就削皮後才運輸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