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劉千綾台北13日電)「一張心電圖診斷報告,通常要等上40至50分鐘,但透過AI技術導入,只要4分鐘就能出來」,這是台灣新創企業精準智能生技主力產品,這套軟體不僅讓精準智能在美國市場站穩腳步,如今擴大布局台灣,執行長Curry接受專訪表示,期盼2027年底在台灣上興櫃。

精準智能成立於2022年,屬於草創階段的年輕企業,不過僅短短3年時間,公司去年營收已達新台幣1億元,高達9成比重來自於美國市場。

現正最夯:把握好天氣!明起西南風影響全台有雨 一週天氣一圖看

精準智能執行長Curry Huang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精準智能的強項在於導入AI技術製作心電圖報告,內容包括心電圖特徵分析、疾病自動識別、資料和流程管理,以及心律、血氧、壓力指數等生理數據應有盡有,上述資料僅需4分鐘即可完成。

也就是說,過去至少要等上40、50分鐘的心電圖結果,病患花不到5分鐘時間,就可以看到報告,大幅提升效率達9成。

醫生可依據心電圖報告進一步判斷病症,達到早期治療效果,Curry說明,病患在診間掛號做心電圖,往往需要排隊好幾週才能做心電圖,再等1、2週取得報告,「透過AI技術分析心電圖,當天就可以拿到報告」,即時分析的精準度、敏感度、特異度高達95%,也能增加醫院每天看診的數量。

同時,為避免判讀盲點,Curry表示,精準智能導入的AI,未來可以協助醫生判讀病症達50種,包含急性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心房顫動、血鉀異常、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以及早期糖尿病篩檢。

運用AI分析心電圖的新穎技術,讓精準智能獲選加入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TAcc 加速器輔導,並於5月赴美國首度參加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SelectUSA)新創競賽,順利獲得健康科技(Health Tech)第2名佳績,也吸引創投上門尋求投資機會。

有了經濟部輔導與國外獲獎加持,目前精準智能將目光放在台灣市場,Curry透露,已與2、3家台灣醫院簽訂採購合約,預期今年規模會擴大。

但他也坦言,相較於美國醫院,台灣醫院願意付錢使用AI醫療產品的意願低,因此精準智能正在爭取納入健保認證,目前已通過初步審查,緊接著將與北部醫學中心進行臨床試驗,若AI心電圖分析產品成為健保給付項目,就可以加大醫院採購意願。

AI訓練過程需要投入大量資料學習,若樣本代表性不足或是訓練資料偏誤,就會產生「AI偏見」,舉例來說,一家科技廠開發AI自動篩選履歷系統,因為訓練資料中男性居多,導致它自動降低女性履歷的評分,此種現象稱為「AI偏見」。

Curry認為,若醫院自行開發AI系統,訓練資料來自於特定醫生的過去診斷病例與模型,也很容易產生AI偏見,無形間提高誤診率,美國已立法規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須避免AI偏見狀況發生,歐美也推動AI數位醫療服務資料須包含多種族、多元化。

Curry表示,期盼衛福部可以訂定規範,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加大力道推動台灣數位醫療產業發展外,也可加速AI醫療應用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