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爆發黴漿菌大流行,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指出恐影響台灣,且國內一線抗生素的抗藥性也已經達到60%,民眾需留意。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證實,2000年時即發現黴漿菌對第一線的抗生素確實產生有抗藥性的情形,但他強調並不是無藥可醫,「其他的藥物,還是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疾管署表示,肺炎黴漿菌是一種非典型的細菌,透過飛沫傳播,常造成呼吸道的輕微感染,亦為社區性肺炎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因多數感染者可自行痊癒,所以又稱為「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肺炎黴漿菌一年四季皆可能感染,但夏天及初秋較常見。其潛伏期約1至4週,常見的臨床症狀為喉嚨痛、倦怠、發燒、頭痛及長達數週甚至數月的咳嗽;小於5歲的孩童感染時發燒較少見,但可能會有喘嗚(wheezing)、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較嚴重的病人可能出現肺炎症狀而需入院治療。

疾管署於網頁上也說明,一般建議黴漿菌首選治療藥物為巨環類抗生素,替代性藥物為喹諾酮類(quinolone) 抗生素或四環黴素類。然而近來各國研究顯示肺炎黴漿菌對巨環類抗生素的抗藥性有增加的情形,故建議對於疑似感染肺炎黴漿菌之病患如須使用其它抗生素,需依照感染者年齡與臨床表徵嚴重度,與相關臨床指引進行治療。

林詠青表示,目前對抗黴漿菌最主要要使用的抗生素,是所謂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但經過研究發現之後,在亞洲針對這個抗生素的抗藥性,約有到9成,在台灣也有到7成的情形。他指出,治療黴漿菌感染,除了巨環類抗生素之外,也有其他的藥物可以使用,目前其他的藥物還是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但林詠青進一步強調,黴漿菌症狀相對來說多數較輕微、但病程會持續比較久,而針對症狀比較嚴重、甚至已經有併發肺炎或腦炎的感染者,還是有有效的藥物可治療,並非無藥可醫,民眾不用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