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央行昨(3)日以《近期德國經濟疲軟的背景及影響》為題,發表1份報告探討德國經濟衰退與韓國的相似處,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兩個國家都太倚賴中國。
《韓國商報》(Business Korea)報導,國際貨幣基金預測曾是歐洲經濟引擎的德國今年將出現0.3%的負成長,是G7中唯一出現收縮的國家。韓國央行分析,韓國也是一個嚴重依賴中國的製造業導向型國家,而且是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因此將德國經濟衰退視為一個更廣泛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
韓國央行的報告指出,德國自去年四季度以來已進入技術性衰退,今年前兩季度連續負增長。未能復甦,第二季度增長率為0%。 人們擔心德國可能成為「歐洲病夫」。
由於烏克蘭衝突後的能源供應擔憂,德國化工和金屬等能源密集型行業出現萎縮。 其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也出現了增長疲軟,限制了經濟復甦。 中國對德國出口占總額的6.8%,排名第四;從中國的進口占總額的12.8%,排名第一。
更重要的是,存在結構性問題。 韓國央行指出,「德國製造業在其經濟中佔有很大份額,但在先進IT領域缺乏競爭力。 此外,其勞動力市場結構的特點是人口老齡化程度高、非技術工人比例高。」
德國製造業的比例從1970 年代的 30% 左右逐漸下降。 然而,自2000年代以來,一直保持著製造業的集中度,徘徊在20%左右,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對機械和高端消費品的需求增加。 德國的研發投資規模位居全球第3,擁有歐洲1/3的專利,但大部分投資回報集中在汽車和電子等行業。 在當前汽車行業向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模式轉變的背景下,人們開始質疑德國對內燃機的高度依賴能否使其保持過去的突出地位。
德國的勞動力也在老齡化。 2000年代中期,德國鼓勵東歐勞動力和老年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就業形式多樣化,降低單位勞動力成本,同時大幅降低失業率。 然而,在此期間,老年人口是主要流入人群,導致近期退休人員激增。 預計到2030年代中期,達到退休年齡的德國人數量將增加到至少2000萬。 到2035年,預計勞動力缺口將在70萬左右。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德國政府制定了每年吸引 40 萬移民的計劃。 然而,德語能力、德國獨特的職業培訓體係以及高技能工人相對較低的工資等因素可能會給吸引頂尖人才帶來挑戰。
韓國央行的報告認為德國近來的經濟衰退對韓國也有重大意義。這份報告明確點出:「韓國製造業比重較高,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較高,與德國經濟有相似之處。 此外,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市場的巨大變化也具有顯著的相似之處。 現在是尋求措施解決人口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問題的重要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