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先生宣布以獨立參選方式來競逐2024年台灣的總統大選。他在參選聲明中提到,他的參選是為了整合在野陣營,形成主流民意大聯盟。整合在野陣營成為一組候選人會比目前三分天下的態勢更具競爭性,也才有贏的機會。在民主國家的政治運作中,整合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選後的協商,特別是在多黨議會制國家,因為無單一政黨過半數,為了籌組政府,國會政黨會必須進行協商形成多數,進而籌組政府。有關內閣總理的人選和內閣閣員的分配,通常會根據政黨在國會的席次來進行比例分配。換言之,大黨出身的政治人物較可能擔任總理和相對多數的內閣閣員,而小黨出身的政治人物只能分配到符合其比例的內閣閣員職位。另外一種是選前的協商,在選前幾個意識形態或是政策理念相近的政黨籌組選舉聯盟來參加選舉。選舉聯盟可以協調國會議員提名人選和分配選區,極大化參加聯盟政黨的國會席次和得票率。

然而,總統選舉因為是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或是絕對多數決,如果政黨為了整合成一組候選人,通常只能用一種政黨標籤或是以公民連署獨立參選。以台灣為例,總統候選人和副總統候選人既使來自不同政黨,最後也只能以總統候選人的政黨或是無黨籍來推薦競選。2004年總統大選,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連戰選擇與親民黨宋楚瑜主席搭檔參選最後是由國民黨推薦產生的正副總統人選。2016年總統大選,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選擇民國黨徐欣瑩擔任副總統候選人,成為親民黨推薦產生的總統候選人和副總統候選人。大黨與小黨的整合效果通常對於大黨較為有利,對於小黨較為不利。以親民黨為例,2004年國會選舉結果親民黨的立委席次還高達34席,2008年國會選舉結果慘到只剩下1席,2012年國會選舉小幅回升到3席,逐漸走上泡沫化的結果。2004年國會選舉國民黨立委席次79席(佔總席次35.1%),2008年國會選舉是81席(高達71.6%的比例)。2012 年國會選舉是64席,也有56.6%過半數的比例。

獨立總統參選人郭台銘的大整合構想大致可以分成兩種模式。第一、由無黨籍郭台銘擔任總統候選人,民眾黨柯文哲主席或是國民黨侯友宜市長擔任副總統候選人,或其中一人未來擔任行政院長。這種模式等於民眾黨或國民黨原本的總統候選人放棄競選總統,變成副總統候選人,弱化政黨標籤和母雞帶小雞的衣尾效應。這種模式在理論上可能,但實際運作上很難實現,因為等同於大黨變成小黨或是小黨變成無黨籍的附屬。第二、由台灣民眾黨柯文哲主席擔任總統候選人,國民黨侯友宜市長擔任副總統候選人或是國民黨侯友宜市長擔任總統候選人,台灣民眾黨柯文哲主席擔任副總統候選人,同時郭台銘創辦人促成整合的目標達成,最終不參選總統。這種模式的矛盾之處是從民眾黨的角度來看,民調較高的擔任總統候選人,民調較低的擔任副總統候選人非常合理。但是從國民黨的角度來看,擁有較多立委席次和縣市長席次的大黨應該成為總統候選人,而不是擔任副總統候選人。因此,這種模式在運作上也是困難重重。

如果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主席的民調持續下滑,而獨立參選的郭台銘創辦人連署盛況空間高達百萬和民調持續上揚超越柯文哲的話,台灣民眾黨可能會思考與郭台銘勢力或是與國民黨整合。然而,這樣的交換或是協商對於台灣民眾黨會造成短多長空或是被大黨溶解的後果。因為原本支持台灣民眾黨柯文哲主席高舉超越藍綠大纛的年輕人或是支持反建制的選民會認為民眾黨沒有原則和自主性,為了短期利益可以將政黨黨魂磋商交易掉,為了政治職位可以背棄支持者力挺選總統的初衷,最終支持者會選擇不支持台灣民眾黨,用腳投票。其次,選前的整合,很容易被認為是分贓政治,因為選民尚未決定就先進行封神榜分配政治職位,同時因為是密室協商,只知道分配的結果,無法知道分配的原則,很容易被外界批評或是詬病是暗中分肉的肉桶政治。再者,接受讓步而沒有分配到總統職位的政黨很容易被支持者認為是喪權辱黨的退而求其次。最後,小黨為了政治利益而與大黨整合認為自己是吞下一顆仙丹妙藥,但卻是一顆可能結束或耗損政治生命的毒丸。

文/蔡榮祥(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