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祥豐營區上週發生120迫砲爆炸意外,引發彈藥庫是否應該遷移爭議。市議員呂美玲槓上麵店男嗆聲「中共不想打你,那是你討打,要打早就打了,是你討打!」。網路嘲諷呂為「討打姊」。臉書粉專「Chenglap 文章筆記」今天(31日)提出他的「社會觀察」,直言「軟弱就是討打」、「好欺負就是討打」,用常見的「霸凌」舉例,稱「就是一個隱形的政治教學」。全文沒有提及兩岸政治、軍事對峙的嚴肅議題,而是以生活周遭的案例,讓人反思所謂的「討打」跟「好欺負」是不是有等號連結關係,論證讓自己不軟弱、不那麼容易被欺負,才是「不討打」的關鍵。

「Chenglap 文章筆記」從多數人都經歷過的校園生活做為開場,表示經歷過少年學生時代,不論年代,大部份人都一定會看過霸凌。可能是被人欺負的那個人,也可能曾經是欺負別人的那個人,更可能的是「從眾」,即是雖然不主導欺負但「摻了一腳」說一些難聽的話或者是旁觀者。認為最多只是角度與角色不同而已。

「Chenglap 文章筆記」提問,不論是哪個角色,在記憶中,甚麼人最容易被欺負、最討打?認為「答案很明顯」,就是最好欺負的那個人。描述「最好欺負的那個人」,很多時候都是人畜無害、懦弱、不太會反抗的人。再追問,為甚麼最討打的,反而不是那些最嗆,或者最皮、說話嘴巴最臭、說是非的人,或者是麻煩製造者?這些人不是更討厭嗎?「Chenglap 文章筆記」觀察到:「很遺憾的是,不是。諷刺地,偏偏就是因為這些人會傷人,會製造麻煩,反而在生態位中不是被可能會被欺負的人」。

Chenglap指出,學校理論上是一個平起平坐,沒有階級的地方,可是人類就有將人分階級的天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安全感。「就像我們現實中,會想要自己持有資產,當公務員,當中產,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一樣,我們要確認我們在秩序中的階級地位才有安全感」。「霸凌」源自有人想要從平等架構一個秩序,以便自己當這個秩序的上位者。當上了這個上位者,自己就不會是被欺負的對象,還可以得到一些好處。接著,一堆人因為不想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就會考慮先加入,反正秩序的苗頭出來,自己就要成為這個鏈的中上層,而參與霸凌,參與欺負人的人就不會被欺負。至於些人不想參與這種事的人,也會因為不想成為被霸凌的目標,會選擇壁上觀,或者低調,或者刻意裝成看不到。成為那些旁觀者。最後在平等之間,形成一個階級與秩序。人類需要的不是平等,人類只有在別的人類之上才有安全感。當然,被霸凌的人就會最慘,但只有少數人受害,在這秩序下大部份人都贏得了安全感。這樣的秩序一確立,之後就可以安心過至少一年,初期確立之後,這個秩序在人口構成有大改變時一般不會有太大的變動。這是一種人類的本能。

Chenglap觀察到「霸凌是一種自利行為」。直指不是為了替天行道、斬妖除魔、勇者鬥惡龍,所以不需要找困難或者高風險的對象下手。如果找一些很皮的對象,怎知道反擊會怎樣?精神不穩定的瘋子,完全預期不到有甚麼危險的結果。當然,有時、有些人會不慎踩到「地雷」。但大部人的選擇,就是「好欺負」的傢伙,「好欺負的傢伙最討打」。認為被打的人,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風險低」。

Chenglap再以喚起記憶的方式,要大家回想「看過被欺負的對象,你欺負過的對象,或者你自己被欺負時」,是不是都有「看起來內向、不喜歡反擊、朋友不多、不太可能倒過來糾眾、容易屈從」這些特質?不是那傢伙是壞人,那傢伙做錯了甚麼!而是「被反擊的力量與風險低」,「對霸凌者安全」才是真正的標準,是一種非常功利的計算。

Chenglap綜合社會觀察,認定「表現得好欺負最討打」,「表現得容易屈從最討打」,「俗辣最討打」。因為,打你不是因為你做錯了甚麼,打你只是因為打你容易,打你只是因為風險最低,最容易成功。而Chenglap表示,不少小孩從小就被教育要服從,避免跟人衝突,不偷不搶,要守規則,不要搞事,和應對方要求少受苦等的「奴隸智慧」,結果就是被看準容易欺負,得寸進尺,因為這些人「最容易得手」。

「Chenglap 文章筆記」在結論中寫道:軟弱就是討打,容易得手,好欺負就是討打。論證整個「秩序」的基礎就是「避實擊虛」,挑好對付的對手去取得好處,提升自己的地位與處境。霸凌或被霸凌,都是學習這個政治邏輯的過程。最後感嘆「只是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領悟得到就是了」。

【警語: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