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本月5日正式宣布,COVID-19不再是「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世衛秘書長譚德賽(TedrosAdhanom Ghebreyesus)在22日結束的為期10天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上發出警告,他認為可能會有比新冠疫情「更致命」的大流行發生。
據《路透社》、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CBS News》和《紐約郵報》的等外媒指出,在日內瓦舉行的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上,譚德賽表示,「即使全球衛生緊急事件解除,COVID-19的危機仍未結束。新的變異株可能導致疫情再起和死亡增加。此外,其他更致命的病原體也隨時可能威脅人類」。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新冠肺炎已奪走了全球超過690萬人的生命,譚德塞指出,這顯示了地球上每一個人都需要更多的保障,認為各國不能逃避問題,也要採取必要的改變,若當下一場大流行來臨時,才能做好迅速、協調、公平地應對的準備。
他也對140個會員國同意制定全球大流行病協定、以及增加應對預算的決定表示肯定。而WHO和其合作夥伴在20日的世界衛生大會上正式啟動了一個新的傳染病監測平臺——國際病原體監測網路(IPSN),旨在快速識別新冠病毒等各類傳染病的潛在風險,並促進各國傳染病監測資料的共用和利用。
WHO表示,新冠大流行暴露了全球在檢測、監測和管理公共衛生威脅方面的弱點,儘管一些國家提高了基因組測序領域的能力,但其他國家仍缺乏收集和分析樣本的方法,同時全球在公共衛生領域的資料共用仍然不足。IPSN可支援制定更快更好的國家政策應對、醫療對策和基於證據的預防、干預和治療。
此外,WHO的成員國近日決定起草一份《全球流行病條約》,旨在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溝通,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大規模傳染病危機。譚德賽表示,這份條約將有助於更新《國際衛生條例》,這是一套規範各國在公共衛生緊急情況下應採取的措施的法律框架,即能避免再次遭受像新冠肺炎這樣的大流行為人類所帶來的災難。
此外,WHO也公布了目前最具威脅性、需要優先研究的「重點傳染疾病」名單,包括伊波拉病毒、馬堡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新冠肺炎、茲卡病毒,以及代表尚未發現的新型病原體所造成的疾病的X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