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年對台文攻武嚇,至今堅持不放棄對台進行危害台灣人民安危的暴力軍事行動。然而,台灣近期有人高喊「反戰」要和平,卻將兩岸問題歸責於台灣政府,要求台灣政府與不斷揚言以武力犯台的中共「和平共處」,引發議論。對此,台灣學者日前聯合投書英文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警告台灣有部分親中知識分子和政治菁英正試圖說服大眾「加強自我防禦在某種程度上是魯莽的挑釁」。

蔡英文總統在美國加州與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面後,中國4月在台灣周圍發動另一輪實彈軍事演習。與此同時,國民黨籍前總統馬英九藉由強調中國與台灣「不可分割」的關係來為他的訪中行收尾。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理研究員劉文和線上雜誌「破土」(New Bloom Magazine)創辦人之一丘琦欣1日投書「外交家」強調,蔡英文和馬英九出訪的強烈分歧,正代表著台灣目前的政治分裂狀態。

根據國防安全研究院(INDSR)和台灣民主基金會(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等民調數據,3/4的台灣人一致願意在中國入侵時挺身捍衛台灣,不分性別、種族、階級和教育程度。唯一的差別在於受訪者對民主制度的信任以及民族自豪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民族認同是決定捍衛台灣意願的最關鍵要素。不過,台灣也瀰漫一股「反戰」情緒,一項學術調查發現,約3成台灣人渴望與中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抱持這種觀點的人主張採取「對話」策略,而非嚇阻。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可能就是親中觀點的例證,龍應台4月18日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將拿起武器保衛國家的意願描述為台灣「令人不安的普遍情緒」。龍應台提到:「害怕與中國發生衝突的恐懼感正在撕裂寬容、文明和我們對民主社會的信心」。她也暗示執政的民進黨和其與美國的密切關係正在製造台海緊張局勢,還說要是國民黨2024大選勝出「與中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會有所緩和」。

投書「外交家」的3名台灣學者分析,龍應台的文章凸顯親中陣營某種共同的修辭策略。首先,他們傾向於將自衛與「對峙」混為一談。中國領導人一再重申不會放棄武力奪台的選項。對台灣來說,自衛是嚇阻潛在武裝衝突及抵抗吞併的基本做法。不可否認地,台灣與中國數十年來都沒有發生直接衝突,但中國一直持續大秀肌肉。舉例來說,中國戰機和戰艦幾乎每天都在台灣周圍巡航。光是2022年,就有1737架次中國戰機飛近台灣,在短短2年內大增4倍多。

3名台灣學者指出,這種「反戰」論調多半為親中知識分子和政治菁英拿來指責民進黨助長戰爭。不過,將自衛一事形容成「戰爭」根本大錯特錯。「中國一枚子彈都沒發射,所以我們不必把他們當作敵人」的這種論調,不僅誤置了入侵者和防禦者的角色,也忽略了中國領導人明確表示中國已經做好戰爭準備的事實。其次,親中一方傾向於把經濟問題置於國家安全問題之上,作為看似「政治中立」的策略,讓兩者看似互相排斥的問題一樣。的確,過度依賴中國經濟是台灣國安問題的真正擔憂。

3名台灣學者續指,中研院社會所調查顯示,2018年後,在兩岸事務方面,民眾對國安的關切程度高於經濟,兩者在兩岸首要議題上的名次首度互換。簡而言之,台灣在因應威脅時,確實關心國安問題。包括龍應台在內,對現任政府不滿的人士刻意描繪出「分裂的台灣」氛圍,不願與各種政治光譜進行對話。事實上,龍應台所暗示的「分裂」並非近日才有的現象,而是一小部分將自己主要視為中國人的人,和其他人之間長期存在的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