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重唱組合「動力火車」2021年出版《都是因為愛》專輯,其中第二首「我很好騙」,找到以《同學麥娜絲》奪下金馬最佳男配角獎的藝人納豆演出MV;這首歌成為這幾年被形容為「工具人」這個特殊族群的「神曲」。而現實中,筆者發現大多數的台灣人都很好騙,不會去追根究柢,只會人云亦云,媒體識讀能力等於「0」!再碰上只求別人有我就要有、東拼西抄的媒體生態,怪不得一堆「有識之士」擔憂被洗腦的「認知作戰」。

筆者隨便舉3個例子。一是解放軍「殲-10」戰機在2013年11月23日在所謂「東海防空識別區」攔截身分不明的外國偵察機。官媒為了大內宣,讓飛行員在9年多後「重提往事」。台灣媒體說該飛行員以英文向偵察機喊話警告,對方不予理會,反問中國飛行員「你能做什麼」?中國飛行員則亮出掛載武器,「嗆聲我可以揍你」;並寫道「防空識別區為單方面所劃定的空域,並不等於一國領空」,「該名中國飛行員的嗆聲似乎是在威脅破壞國際法」。形塑「土八路」、「惡霸」的形象。但筆者第一個疑問是,您記得9年多前,2013年11月23日那天你早餐吃什麼?做過什麼事?記不得沒關係,畢竟那不像攔截身分不明的外國偵察機那樣的「豐功偉業」;下一個疑問是,9年多的時間,這名飛行員好歹也該升了一至兩級的官階,就算當時年少輕狂真有違反國際法「嗆聲」一事,9年過去了還不知隱瞞?官媒沒有警覺可能會被抓小辮子?最後,筆者就部份電子媒體報導這支所謂「我可以揍你」影片內容發現,該中國飛官在說明警告無效後,描述「壓個大坡度之後,把我飛機掛載的一些武器,亮給他看一下,我是可以揍你的」;從前後文語意解讀,該飛官當時並沒有口語說出「我可以揍你」,只是就像小流氓拿出刀械槍枝威嚇對方而已。這樣要說成「嗆聲」,那不過是媒體的「超譯」和「擴大解讀」罷了。

某媒體不明究理,僅憑央視宣傳就說「共軍雙航母 西太平洋遠海航訓」。 圖:某媒體網頁截圖

第二個例子是解放軍航空母艦「遼寧號(CV-16)」宣稱在西太平洋演訓時,遭外國軍艦及軍機持續抵近偵察和跟蹤監視。就有媒體不明究裡下標「首見!共軍雙航母 西太平洋遠海航訓」。筆者的疑問是,「遼寧號」成了潛艦?一聲不響地進到西太平洋沒人發現?日本防衛省吃飯不做事?美國情報網完全失靈?得等到「遼寧號」到定位露臉了,才由中國官媒發布應對外國機艦跟監?宣傳「殲-15」對峙「F-15」?事實上,「遼寧號」在2022年底完成西太平洋演訓後,今年2月幾近「敲鑼打鼓」地回到大連船廠,而且不是一般維護保養,是更大規模的檢修升級,估計至少要花6至9個月時間。記者拿著中國官媒《央視》配合海軍建軍節的報導,一個不清不楚,一個含含糊糊,拼湊出「雙航母西太平洋遠海航訓」,筆者戲稱:這不是「首見」,這是「獨家」!媒體為了省錢,記者的用人標準降到「人」、「活人」、「識字的活人」,鬧笑話將不是唯一。

第三個例子是繞了一大圈,台灣媒體從外國媒體引述美台商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和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l Air Systems Command)代表台灣與波音公司簽下合約,首次訂購400枚陸射型的魚叉(Harpoon)飛彈,希望嚇阻中國潛在的入侵行為。等等!依照美國法律,軍售是一種安全合作活動;一般台灣採購的流程是台灣提出詢價需求、美方行政部門審查、價值1400萬美元以上「主要國防裝備」(MDE)的軍售案通告美國國會。怎麼會冒出個「美台商會」透露?難道這是現代「東印度公司」?經過回溯追查,2020年10月26日,川普政府第9度對台軍售,包括400枚RGM-84L-4魚叉Ⅱ型地面發射飛彈、4枚RTM-84L-4魚叉Ⅱ型演習飛彈、411個集裝箱、100套魚叉海防系統發射器運輸器、25輛雷達卡車等,總額達23.7億美元。這種把2年半前舊聞,拿出來搭著解放軍軍演再炒一波,說實話跟冷飯熱炒、剩菜回鍋加熱,真有異曲同功之效。

美製魚叉海防系統發射器運輸器。 圖:翻攝Boeing Defense官網

雖然是「剩菜回鍋」,還是如同宴席「菜尾」,不少人就愛這一味,一時間又興奮起來。有人認為還是有價值的好料,就有立委引述印度媒體評估,說增加的400枚魚叉飛彈可以達到消滅共軍渡海攻擊台灣50%的阻殺率,事實上,2020年11月曾有媒體撰文「美十月軍售我『魚叉』反艦飛彈 有效殲滅來犯共軍船團70%戰力」,過了2年多,難道少20%?另外,有專家拿俄烏戰爭中,烏克蘭使用2枚「海王星」(R-360 Neptun)反艦飛彈擊沉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Moskva)飛彈巡洋艦做比方,說兩者性能相近,立論觀點頗似金庸小說《鹿鼎記》裡韋小寶的防身匕首一樣,直指真給韋爵爺倚天劍、屠龍刀也不會使;媒體因而推論,魚叉飛彈讓中國很緊張,急著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雷神導彈與防務公司(Raytheon Company)提出制裁,但是和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簽約的是波音防務公司(Boeing Defense)…如果不是張冠李戴,就只能說真是「警告意味」濃厚。

下一個問題是,為什麼2020年10月就宣布的軍售,到2023年4月才代表簽約訂購?為什麼當時所稱的2024交貨,現在變成2029年可以拿到?是誰在拖拖拉拉?第一時間傳出「硬塞」、「排擠」似乎間接被證實真有其事;前國安局長陳明通曾在立院說「2023年中共對台可能『以戰逼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要求解放軍2027年完成應對各種戰鬥準備、美國智庫說2026到2049每年都可能有理由犯台。那麼這些「不存在」的武器如何保衛台灣?記者們就滿足於「3體系管制節點」這樣大家都聽不懂的「官話」?負責幫老百姓看緊荷包的立委諸公們,除了幫腔「美國好棒棒」之外,到底有沒有監督、了解預算執行進度狀況?

國造雄風三型超音速飛艦飛彈。 圖:翻攝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在軍中服役時常有傳言,當台灣國產武器研發或外購有所進展時,美國就會釋出類似「產品」,例如IDF經國號戰機1992年服役,當年美國宣布售台150架F-16A/B型戰機;台灣1989年以「光華二號」代稱向法國採購「拉法葉級」(La Fayette class,台灣稱為康定級)巡防艦,美國則從1991年起以「租借」方式,陸續轉移8艘「諾克斯級」(Knox-class,台灣稱為濟陽級)巡防艦。而在2016「雄風三型(Hsiung Feng Ⅲ)反艦飛彈誤射事件」證實台灣自製反艦飛彈性能後,美國一口氣要賣100套岸置型魚叉反艦飛彈系統,就被抨擊造成國防預算排擠;雖然國防部以國產量能為由,未提出太多的反對意見,但中科院長張忠誠曾在立法院答詢說雄二(Hsiung Feng Ⅱ)、雄三是非常成熟的彈種,前者是次音速,後者是超音速,美製岸置魚叉與雄二是同等級,雄二速度、射程距離略優魚叉,但因屬拖曳車輛,機動性略遜;優劣並陳,是不是該重複投資不言可諭。

還有專家說,岸置魚叉是使用輪型車輛機動運輸,可以躲在橋下、樹林、涵洞,或混在一堆貨櫃車裡,敵軍要耗費幾十倍的心力才能過濾出來,存活率相對就高。加上現代飛彈「射後不理」的特性,一旦發現登陸船團,飛彈車能在發射後立刻離開,讓飛彈自行去尋找攻擊目標。飛彈在尋找目標時,會優先找尋大型標的,像中國解放軍大肆宣傳的075型兩棲攻擊艦,就是「肥美」目標。說得好像很有道理,但若單獨飛彈發射車就能發揮這樣的能力,那為什麼軍購案中會有「25輛雷達卡車」項目?是1輛雷達卡車搭配4輛發射車16枚岸置魚叉嗎?反艦飛彈是盲射後再去尋找目標?這不會打到自己人?如果你是共軍指揮官你會打飛彈發射車還是打雷達車?許多疑問都有賴記者幫忙找出答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寫一堆看得懂的國字,看不懂的文意。

這不是十萬個為什麼!只是有些必須思考是否合理,不是不經大腦照單全收。而媒體更該審慎下筆,不要成了「假新聞」源頭,為了一時的點閱數字、收視率,賠掉媒體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