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2日台灣氣溫高達攝氏30度以上,南部甚至可能超過36度,人體健康容易受到影響。重症醫黃軒今在臉書上提醒,人體在高溫下會有熱水腫、熱紅疹、熱痙攣、熱暈厥是4大前兆,這些症狀是身體在高溫下提早敲響的警鈴,提醒人們要注意身體狀況,如果不加以重視,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為較嚴重的熱衰竭,最終甚至可能會導致死亡。

重症醫黃軒今在臉書上提醒,在高溫環境下,人體的健康容易受到影響。熱傷害、熱衰竭和熱中暑是3個主要的階段,而熱水腫、熱紅疹、熱痙攣和熱暈厥則是4個常見的前兆症狀。這些前兆症狀是身體在高溫下提早敲響的警鈴,提醒你要注意身體狀況。如果不加以重視,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為較嚴重的熱衰竭,最終甚至可能會導致死亡。如何避免熱中暑很重要;在發生熱中暑之前人們的身體已經陸續受到熱傷害,產生了一些症狀變化,很多人卻沒有注意到或自己察覺不到。他提醒民眾,有必要提醒大家在高溫下如何避免產生熱傷害。

黃軒表示,人體在高溫下出現傷害的4個徵兆如下:

1熱水腫:當身體暴露在高溫環境中,為了避免過熱,身體的血管會擴張,試圖將多餘的熱量排出體外。但這樣會導致許多血液積聚在腳踝中,形成所謂的「熱水腫」。

2熱紅疹:有時即使出汗也無法正常散熱。如果您的皮膚上出現細小的紅點並有刺痛感,那就是「熱疹」,可能是因為您的汗孔被阻塞而引起的皮疹。

3熱痙攣:當身體大量流汗但卻未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時,可能會導致肌肉出現痙攣。治療方法通常包括遠離高溫環境,並口服或靜脈注射水分和電解質以進行補充。

4 熱暈厥:當因出汗和血壓下降而失去大量體液時,血液可能會暫時沒有流向大腦,從而引發頭暈。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則可能會出現與熱中暑相似的症狀。

如前所述,人們常常會忽略高溫熱傷害的輕微症狀,如熱疹和腳踝局部水腫。當體內失去大量體液和鹽分後,身體失去了對熱的適應能力。黃軒表示,當體溫上升到超過37℃時,出汗增加、口渴加劇、頭暈加重,並且會感到越來越疲勞。這時,最大的危險就在於可能引起噁心、嘔吐和腹瀉,以及肌肉痙攣、心悸和手腳麻木。如果暴露在極端高溫下,身體可能會停止流汗,進而進入致命的中暑狀態。

而為了避免熱衰竭惡化,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 馬上移至陰涼處。

2 與同伴待在一起,等待幫助。

3 盡可能脫去衣物(包括襪子和鞋子)。

4 在頭、臉或脖子上敷上濕布或冰敷,或用冷水噴灑。

5 鼓勵多喝水或運動飲料。

6 切勿等待救護人員到來,應盡快採取措施。如果不進行任何處置,患者可能會陷入潛在致命的中暑狀態。

當身體核心溫度超過40°C時,身體處理熱量的機制會失去作用,進而導致熱中暑。此時,熱中暑病患的體液會大量流失,排汗也會完全停止,而死亡率高達30%至80%。與熱衰竭相比,熱中暑除了中心體溫一般高於40°C外,還會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步態不穩、意識混亂、分不清人時地、譫妄、抽搐、癲癇發作、昏迷等。黃軒表示,以下為避免熱中暑有進一步傷害的方法:

1 將熱中暑病患移至通風涼爽處。

2 減少緊身或厚重的衣物。

3 評估病患的意識狀態和生命徵象。

4 若有嘔吐現象,需讓病患側臥以避免吸入性肺炎,並採用頭低腳高姿勢。

5 當熱痙攣發作時,不可強行按摩或拉扯抽搐的肌肉。

6 測量病患的體溫,若超過39.5°C,可用電風扇淋濕病患,並在頸部、腋窩和腹股溝放置冰袋。

7若病患已排出大量汗液和尿液,應補充含鹽的水份(每公斤水中含0.1-0.15克的鹽)

8 若尿量減少,可給予冰凍電解質溶液,切勿給予純水。

9 立即撥打119並送醫治療。

10 在等待送醫期間,持續降溫。如果病患發現後到醫院時間超過1小時,腋溫已降至38.5°C,則可停止降溫。

高溫下的熱傷害症狀可能不會同時出現,而只有感到越來越疲勞就是最危險的情況。預防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避免在炎熱時外出(尤其是上午10點至下午4點之間)、穿著透氣吸汗的衣物和確保足夠的水分攝取。如果有同伴出現熱傷害症狀,應考慮放假。加強對高溫天氣相關知識的宣傳能提高大家的應對能力,降低高溫對身體的影響,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