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迎合中國稱歐洲不該捲入台灣議題言論,持續發酵。法國《世界報》(Le Monde)連續2篇社論直批,馬克宏繼2019年底發表所謂的北約「腦死」論後,自己再跑去與俄羅斯建立戰略對話後,再次引起盟國與法國國內廣泛的憤怒,無論是在美國或他的歐洲鄰國之間,當誤解如此頻繁地發生時,他的外交政策就會受到質疑。

《世界報》的2篇社論:「馬克宏的台灣聲明讓法國的盟友感到不安」與「台灣,歐洲的問題」,直指馬克宏言論自相矛盾,既要暗示台灣問題不關歐洲的事,卻又希望法國在印太地區地位重要,強調台灣海峽的穩定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馬克宏在此次訪中回程中,提出一個歐洲戰略自主的概念,表示不想陷入美國與中國、俄羅斯之間的爭議,變成美國的附庸國,希望在兩個超級大國緊張關係升溫之際,強化戰略自主權,就可以成為世界第三支柱。

這位法國總統的聲明引發該國內外高度批評性的評論,尤其是他在中國對台灣沿海進行大規模演習,以抗議蔡英文總統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時,倫敦經濟學院高級研究員Mujtaba Rahman指出,這將被解讀為對北京的綏靖姿態和對中國侵略開綠燈,這是個錯誤。

另外,「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IPAC)發表痛批,「這是對台灣問題發出漠不關心信號的最糟糕的時刻」,這讓歐洲感到沮喪。「愛麗舍宮的立場,意味著法國和歐洲可能會為了與中國的關係,而放棄基本價值觀」,一名台灣分析人士也做出表示。

《世界報》社論批評,馬克宏的闡述不可避免地使受到負面解讀,因為歐洲人關注的問題之一是團結,而他竟然說出:「中國人也關注他們的團結,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顯示馬克宏似乎把自由地加入一個聯盟的 27 個成員國(歐盟),與一個擁有2400萬人口的島嶼和超級專制獨裁國家之間的關係,置於平等的地位,而那個島嶼追求民主,並拒絕接專制的超級大國。

「馬克宏在這次採訪中所犯的錯誤,是他沒有重申維護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要求,也沒有重申台灣公民民主選擇的合法性」。《世界報》社論指出,馬克宏避談如何防止中國軍事力量的崛起、美中競爭破壞台灣海峽現狀的影響,以及面對衝突加劇的前景,如何確定歐盟共同的立場等,他提出此刻必須問問自己利益的問題,但是,「在烏克蘭戰爭期間,我們的利益是要清晰和統一,而不是混亂」,社論批評馬克宏的相關言論,反而讓人對這場危機帶給歐洲人的挑戰,以及應該如何面對美國,產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