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現行規定猴痘個案需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可解除隔離,日前即傳出有病例因為隔離處置關到快崩潰。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31)日說明,經專家會議討論,因猴痘傳播相對侷限於親密接觸為主,對一般生活接觸風險降低,參考其他國家居家照護建議,原則上可以返家自我照護,有醫療照護需要才需「住院隔離」,已無住院需要。

台灣自2022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至今已累計21例確診病例,其中本土猴痘個案已經有14例,均為男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間,以性接觸感染為主。因猴痘個案需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可解除隔離,羅一鈞表示,目前統計已出院個案當中,最短是7天,最長37天, 平均17.7天,今日召開專家會議討論猴痘相關,包括:隔離處所、隔離天數、回家自主健康管理相關配套措施等;專家則認為,考量近期研究顯示,猴痘傳播相對侷限於親密接觸為主,在生活中的接觸風險降低,因此可參考其他國家居家照護建議研擬相關新規定。

羅一鈞表示,研擬的相關規定有2大點:

1) 疑似個案採檢完後,可以回家等候通知,不用即刻於醫院隔離。

2) 猴痘傳播相對侷限於親密接觸為主,在生活中的接觸風險降低,無住院需要,有醫療照護需要才需「住院隔離」,若家中條件合適原則上可以返家自我照護,自我健康管理到結痂脫落為止。

羅一鈞指出,下周將與衛生局討論相關配套措施,研擬完成後會在公布實施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