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矽谷銀行 ( SVB ) 在 3 月 8 日嚴重虧損引發市場恐慌,甚至是現金枯竭,被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強制接管。最近美國國會議員要求調查美國高盛銀行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因最新披露文件顯示,矽谷銀行「打折」出售債券的交易對手方正是高盛,高盛可能在此當中獲利超過 1 億美元 ( 約台幣 30 億 )。

這次矽谷銀行「爆雷」,除了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激進加息這外部因素外,矽谷銀行自己又埋下哪些「定時炸彈」才導致這樣的局面?

矽谷銀行絕大部分客戶是科技行業初創企業,存款金額遠超 25 萬美元,因此矽谷銀行 90% 以上存款沒有保險。 矽谷銀行客戶們表示,作為貸款條件,借款人需將大部分資金存放在此銀行。 這些因素也為之後 420 億美元擠兌事件埋下隱患。

且矽谷銀行高管在此事件中為獎金追逐高風險。 大規模的「借短買長」是最終導致矽谷銀行資不抵債的重要因素。 此事件顯示矽谷銀行投資策略和風險控制意識的不足,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因此遭到質疑聲浪。

這兩位高管的獎金與銀行股本回報率,也就是盈利能力直接掛鉤。 尤其是在大量資金湧入的 2021 年,矽谷銀行通過購買長期債券增加回報。 與此相對應的,這兩人獎金在 4 年間分別增長了 1 倍多和 3 倍多。 專家認為,將獎金與這個盈利指標掛鉤是「冒險的誘因」。

另外穆迪在今年 2 月底告知矽谷銀行,因其財務狀況惡化,準備下調對其評級。 對此矽谷銀行委托高盛,高盛給出的方案為出售部分債券,並通過公開和私募結合的方式增發 22.5 億美元股票 。

然而在關於私募的接洽中,只有泛大西洋投資願意認購 5 億美元普通股。 專家認為因私募規模過小,矽谷銀行轉而尋求公募,不得不披露更多不利信息,最終引發市場恐慌。

美國國會議員要求調查高盛在 420 億美元擠兌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因最新披露文件顯示,矽谷銀行「打折」出售債券的交易對手方正是高盛,高盛可能在此當中獲利超過 1 億美元。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CC BY-SA 3.0/作者:Quantumquark)(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