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人類的生存危機迫在眉睫,當各國紛紛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邁進,臺灣作為地球村一員,更要積極推動永續。今年3月國發會公佈「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四大轉型方向為「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與民眾最息息相關的,莫過於從食、衣、住、行落實淨零理念的「生活轉型」,如低碳飲食、衣服少買、住循環建築、搭乘大眾運輸等。現階段已有不少「生活轉型」案例,值得全民學習、效法。

無包裝商店 用多少買多少

首先是無包裝商店,這些商店的商品以「裸裝」或採用最少包裝的狀態販售。走進無包裝商店,放眼望去幾乎都是用玻璃罐裝著產品,每間商店銷售的品項不同,有些專賣食物,有些專賣日用品,也有類似雜貨店全都賣,但共同特色是客人必須自備容器來消費。

位於北投的「簡塑慢行」,店內販售堅果及雜糧,還有沐浴乳、洗碗精及洗衣精等清潔用品,幾乎都以無包裝形式陳列。位於板橋的「零居─Zero Living」也是無包裝商店,它結合Vegan(純植物主義)的概念,不賣含動物性成分的商品,店內同樣以無包裝的方式,販售美妝、清潔用品、辛香料、果乾等。

超商、惜食社團 搶救NG食物與剩食見成效

無包裝店家均鼓勵客人用多少買多少,由客人自己裝,再進行秤重與結帳,減少包材塑料,行減碳目的,因塑膠生產過程碳排量占全球碳排量有一定比重,且塑膠產品本身的碳足跡也很高。隨著無包裝店家逐漸普及,代表民眾的接受度提高,臺灣也進一步往低碳島持續邁進。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1/3食物被浪費掉,高收入國家丟棄的食物比例更高。農作物及家畜在生產、加工過程及能源使用上,會產生許多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這些被浪費掉的食物,每年造成全球超過20億公噸的碳排放。

為減少食物浪費,許多剩食、惜食社團應運而生,例如有人便當訂太多,在剩食相關臉書社團貼出訊息,被轉載後,將便當讓給其他需要的人;有人節慶禮盒吃不完,或點太多菜,也可透過相關社團轉送出去。另一種樣態是NG食物,外型雖不討喜,但只要沒有壞掉,也可以分享給消費者。

主打快速享用鮮食的便利商店,也紛紛提出剩食解決方案,全家便利商店在2019年推出「友善食光:鮮食到期前7小時享7折優惠」機制,是臺灣首家針對即期品報廢問題,以系統性方式解決的零售通路品牌,推出後每月平均減少300公噸食物浪費,等同於10萬多公斤的碳排放量。

(本文獲交流雙月刊授權轉載,詳細內容請參閱《交流雙月刊》第1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