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盟-東南亞國協夥伴關係 45 周年峰會於 14 日在布魯塞爾舉行,雙方在會後發表聯合聲明,稱雙方作為戰略性夥伴,將在多方面繼續合作。但有分析指,此次峰會凸顯了雙方的分歧,且並未達到預期中的成果。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 在雙邊經貿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會上承諾將於 2027 年前對東盟成員國投資 100 億歐元(約 3,000 億台幣),用於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國際局勢上,雙方就俄烏戰爭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加入了「尊重烏克蘭主權、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必要性」的措辭。
有專家認為,上述結果反而展示了雙方的分歧。
據報導,雖然歐盟承諾將巨額投資東協國家,但柬埔寨首相兼東協現任主席洪森,卻在會後表示,歐洲國家的確是更發達,但東協並不希望「總是接受歐洲的援助」,而是能夠和歐盟建立平等互利的貿易協議,但有關重啟貿易協議的談判甚至不在峰會議程上。
在政治上,雖然聯合聲明中加入了尊重烏克蘭主權的字眼,但東協各領導人卻表示不希望被捲入地緣政治衝突中。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表示 :「我們絕對拒絕回到必需根據與哪個超級大國結盟來選邊站的冷戰時期。洪森於會後承認東協內部在相關議題上也存在分岐。
有專家分析,東協本身並不是一個「一致」的實體。事實上,從成員國中就俄烏戰爭作出的反應便可略知一,新加坡此前曾宣佈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但老撾、泰國和越南卻在譴責俄羅斯的決議中投了棄權票。歐盟希望東協在地緣衝突上選邊站,卻未提供足夠誘因,注定無功而返。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