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於 11 月 28 日宣布將猴痘的英文名由「monkeypox」改為「mpox」,以避免歧視和污名化。

公衛專家及男女同志、雙性戀者、跨性別者維權人士紛紛呼籲廢除猴痘這個名稱。他們認為,將這種病毒稱作猴痘並不精確,也涉及對非洲種族主義的刻板印象,不利於全球防疫應對。

對此,世衛在聲明中表示:「經過與全球專家的一系列諮詢後,世衛將開始使用更可取的新詞彙 mpox,作為 monkeypox 的同義詞。兩種名字會同時使用一年,並逐步淘汰 monkeypox 一詞。」

猴痘是一種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感染引發。這種病毒起初是在 1958 年於丹麥的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故名「猴痘」,但其實在多種動物身上都能發現這種疾病。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結腫大等,之後可發展為面部和身體大範圍皮疹。多數患者會在幾週內康復,但也有患者病情嚴重。

而最初在人身上發現這種疾病是在 1970 年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此後人傳人病例主要局限在某些西部與中部非洲國家,屬於地方性流行病。但今年 5 月,在歐洲、美洲、西太平洋等以前從未發現過猴痘病毒的地區,多國發生了猴痘疫情。截至 11 月 28 日,110 個國家和地區已向世衛組織報告了 81107 例確診病例和 55 例死亡病例。

世衛組織於 11 月 28 日宣布將猴痘的英文名由「monkeypox」改為「mpox」,以避免歧視和污名化。   圖:翻攝自WHO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