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旋風式亞洲行引起國際關注,不但出席G20及APEC峰會,更在短時間內與20個國家領導人會晤,展現出與西方國家積極溝通的誠意,試圖營造中國有意改變過去強硬的作風,宣示「中國回來了」的姿態,尤其是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對話中,都提到持續溝通的共識,顯然如何搭建中國與全球大國的溝通渠道,是這次習近平出訪後的重要目標,國際社會也藉此來檢視中國的外交行為,中國能否遵守溝通後的承諾。

日中建立東海熱線」的阻礙與困境

隨著習近平旋風式大國外交結束後,為了履行「維持溝通」的承諾,一改過去氣勢凌人的作風。近日,與日本外交國防高層以線上會議方式,商議兩國設立「東海熱線」的可能性,目的是要避免雙方爆發偶發性的軍事衝突;無獨有偶,美中兩國的國防部長,也利用出席東協防長擴大會議的機會,舉辦了雙邊對話會談,雙方除了重申各自的立場,也不避諱各說各話陳述歧見,但都展現出保持溝通來控管危機的期待,顯見「危機管控」對美、日、中三國來說很重要,深怕會擦槍走火。

問題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互信不足,這讓許多溝通不但難以達成共識,反而多以各說各話來草草結束,「有溝沒通」往往形式意義高於實質意義,恐怕最後仍是沒有具體進展黯然收場。日中高層會議提及設置「東海熱線」,雖然目的是要讓雙方在緊急情況下能保持溝通,但恐怕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其實,日中雙方在2018年5月就已經針對「建立聯絡機制」達成協議,但礙於兩國關係不斷惡化,直至今日都沒有任何具體進展,如今再提出,外界都不太樂觀,畢竟聯絡機制要運作得來,信任最重要。

當然,日中兩國會再次重拾「電話熱線」的討論,主要是因為中國海警船頻繁進入釣魚台島嶼附近海域,以及今年八月中國軍演將飛彈射入日本經濟海域,雙方都認為有必要再次倡議設置聯絡機制,以避免缺乏溝通而產生誤解,甚至爆發軍事衝突。只是,日本內部對此仍有疑慮,不相信中國會恪守承諾,尤其是中國將台灣視為內政問題,日本在「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認知下,雙方立足點完全不同,那麼要透過「熱線」來避免衝突,實質的效益並不大。

美中防務對話 難緩敵意螺旋持續攀升

拜習會」、「岸習會」結束後,不只日中兩國有進一步接觸,美中兩國也針對區域安全議題展開對話,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和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利用出席東協防長擴大會議的場合,進行了雙邊會談,雖然表面上都聲稱要保持雙邊的溝通接觸,但在部分敏感議題中,仍可看出彼此間的分歧相當明顯,例如台灣問題、台海現況、南海自由航行等,中方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畫下紅線,美方則是再度強調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況,美日雙方沒有具體的共識,頂多是互相展示自己的紅線。

事實上,美中雙方針對區域形勢的出發點各不相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反對域外國家在亞洲地區插旗當作後花園,而美國則認為,區域穩定攸關著全球安全,美國有責任維持國際秩序。顯然,美中關係除了是競爭大於合作之外,各自對於國家利益的認知,是矛盾且沒有妥協的空間,兩大國要聯手控管危機,恐怕是緣木求魚,近年來美國積極圍堵中國的動作,以及中國不掩飾挑戰美國霸權地位的意圖,便可窺知合作的困難,說白的,美中兩國對峙才是全球危機的根源,控管危機的挑戰在於雙方的敵意螺旋不斷攀升。

有趣的是,中國一改過去戰狼外交的氣焰,似有要和歐美國家坐下談的意味,這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來說,會將此視為是「圍堵壓力」奏效,認為中國會遞出溝通的橄欖枝,無非是因為感受到國際社會反中意識的高漲,再加上國內經濟形勢陷入瓶頸,外部環境更是對中國相當不利,習近平短時間內與多個國家領袖見面,雖然表面上展現泱泱大國的氣勢,但實際上是要暫緩外在不確定因素的干擾,以利能全心全力解決國內問題,這才是習近平最擔憂的危機所在。

值得留意的是,習近平的統治思維是以「內政為優先」,維穩政局的前提,必須排除任何來自外部的壓力,那麼在「外部制衡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冒然激起區域矛盾甚至衝突,將不利於他解決國內社會經濟問題,自然也無助於政權穩定。可以說,中國近期積極鋪陳對外溝通的用意,是要「先安外」以利於「穩內」,但這是手段不是目的,對習近平來說,減少外部不確定因素的干擾,方能達到「安內」再「攘外」的作用,西方陣營仍會嚴正以對中國所帶來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