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官媒《朝鮮中央通訊社》(Korean Central News Agency,縮寫:KCNA,簡稱「朝中社」)10日發布近日試射導彈系列圖輯,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9月25日從平北泰川郡水庫發射的小型SLBM(潛射彈道導彈)。該次導彈發射,韓美誤判為地面發射車所發射的「北韓版」俄羅斯伊斯坎德(Iskander)「KN-23」系列導彈,而事實上卻是「史無前例」的水庫水下發射潛射型彈道導彈,而將使南韓發展中的「殺傷鏈」(Kill Chain)先發打擊概念再受挑戰。

根據紀錄,北韓自9月25日起至10月9日止的兩周時間內,共執行7次導彈射擊,最「震撼」的一次當屬10月4日越過日本列島,飛行4500公里的中遠程彈道導彈;而最近一次發生在台北時間10月9日凌晨0時48分,韓美日推斷可能是2枚短程彈道導彈,日本更推估可能是由潛艦發射的潛射型彈道導彈。而令人震驚的是北韓官媒釋出的圖片中發現,北韓繼鐵路導彈列車後,竟然發展在水庫中設置導彈水下發射場,將使導彈攻擊更具威脅性。

《朝中社》報導,新的SLBM是由KN-23改良而來,攻擊距離為600公里,射高60公里;北韓自豪,除了上下移動的爬高動作外,還增加可變翼操控可進行左右躲避動作,將使飛彈攔截更難進行。此外,這個新的SLBM是從位於水庫深20至30公尺的水下發射架,以「冷發射」(Cold Launch)方式射出,即飛彈離開水面前引擎不點火,而以發射架蒸汽壓力推動飛彈離開水面,出水後再啟動點燃發動機對目標攻擊。這將使衛星探測更不容易,也壓縮空中偵察預警機反應時間,據估計北韓境內可用來隱藏此類水下發射架的大型水下水庫至少有數十個,很難早期發現。南韓軍方甚至認為,這次北韓發射的導彈是世界上第一枚從湖水下發射的彈道導彈,可以稱為ULBM(Underwater 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

南韓軍事專家指出,南韓的「殺傷鏈三軸作戰體系」(包括「殺傷鏈」系統、「韓國型導彈防禦系統」和「大規模懲戒報復作戰」體系),強調發現北韓核導威脅徵候時實施「先發制人」打擊。按照南韓設想,全程作戰時間30分鐘,要在1分鐘內探測發現北韓核導設施、1分鐘內識別目標坐標、3分鐘內選定攻擊武器並下達攻擊命令、25分鐘內完成目標攻擊任務。但北韓打破現有常識的新的打擊手段和方式,使用火車、水庫等不同方式部署核導彈,將使「1分鐘」探測、識別更加困難。因此軍事專家建議要增加「網絡電子戰」,希望能在發射前就能讓導彈失效的非物理手段。

另外,南韓軍方分析,北韓7次試射中有3次發射共6枚「戰術彈道導彈」,而觀測顯示這3次分別以「空中爆炸」、「直接精準打擊」及「散彈打擊」3種不同方式命中目標,顯示北韓在一定的高度上試驗用核爆炸引發的電磁波令敵方電子設備失效的電磁波(EMP)攻擊、大範圍擴散的集束彈攻擊等項目。

北韓官媒《朝中社》發布系列圖輯,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9月25日從平北泰川郡水庫發射的小型SLBM(潛射彈道導彈),是軍事史上首次有人在水庫架設潛射導彈發射架。   圖:翻攝朝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