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用餐後甚至日常進行活動時,都會胃脹氣的症狀,肚子鼓鼓的不適感除了當下相當困擾外,也不免令人擔心是否為身體健康的警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李柏賢表示,面對脹氣的問題,首先要先辨別它是較嚴重的「器質性脹氣」,或是處理較容易的「功能性脹氣」,兩者導致肚子鼓鼓的原因大不相同,附帶的症狀也有所差異,而目前臨床上,「功能性脹氣」的案列較為常見,也是不少年輕人因為腸躁症、情緒壓力大等衍生的感覺,因此若民眾常有胃脹氣的感覺,建議除了當下多休息外,先到醫院徹底檢查成因才是上上之策。

李柏賢指出,脹氣其實是一種感覺,若長期有這樣的困擾,應先就醫釐清自己是消化系統真的被塞住的「器質性脹氣」,還是單純腸胃功能不好的「功能性脹氣」,其中導致器質性脹氣的原因可能包含腫瘤、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導致的腸道狹窄等等,此時就無法單獨用藥物治療,可能要配合開刀、化療去排解,病人也會有體重減輕甚至伴隨血便的情況。

李柏賢提到,相較於器質性,有功能性脹氣困擾的民眾就多上不少,這類型的脹氣泛指人體的腸胃道,並沒有被任何實質的東西塞住,而是因為「蠕動」功能欠佳才衍生;李柏賢透露,目前功能性脹氣在台灣主要的導致原因是腸躁症,患者時常會有便秘、肚痛、肚子鼓鼓的情況,上述症狀也很常和情緒壓力、飲食有直接關聯;處理應對上就單純用藥物治療,或消脹氣的藥水就能得到緩解。

除了腸躁症、開刀之後的腸沾黏外,李柏賢指出,糖尿病、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也都會造成脹氣,因此若發現自己已經有經常性脹氣的狀況,一定要盡早到醫院透過腸胃鏡、電腦斷層等,先初步排除器質性脹氣的可能。飲食上,常見的易脹氣食物包含奶製品、油炸食品、氣泡飲料、麵包、豆類、地瓜等根莖類應該盡量減少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