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以17票贊成、5票反對的壓倒性差距,通過《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這部法案堪稱是自1979年通過《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之後,美國重塑對台關係最全面的一項重要法案,外委會主席梅南德茲(Robert Menendez)對外表示,《台灣政策法》將可以改善美國的台灣政策,以及強化台美雙邊關係,尤其是進一步嚇阻中國侵略台灣的意圖,無論是軍事支持及制裁機制,都會讓北京當局付出高昂的代價,美國必須正視中國的威脅,那麼就要堅定不移的支持台灣。
抗中保台的台灣政策法符合美國國家利益
美國參議院外委會通過《台灣政策法》,受到外界矚目的原因在於,該法案關係到美國對台灣的安全保證,寫入台灣安全協助倡議,包括四年間將對台授權45億美元的軍事融資,此將加快台灣軍力現代化發展,以及美國解除對台的軍售限制,提出一份五年期的計畫,美方將多出來的國防資源轉讓給台灣。可以說,《台灣政策法》對於強化台美軍事合作,以及提高台灣抗衡中國軍事威脅的能力,將會產生前所未有的作用,符合了白宮對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視立場。
值得留意的是,外委會通過的《台灣政策法》版本中,保留了「將台灣提升為主要的非北約盟友關係」,其實早在2002年時,美國國會通過的《2003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 2003),就曾要求將台灣視為事實上的非北約盟友,與這次《台灣政策法》中針對修訂《對外援助法》(The Foreign Assistance Act),指定將台灣提升為主要的非北約盟友,這在外交意涵上更具積極性,倘若該法條獲得通過,並「拆分納入」《對外援助法》內,那麼台灣將可以同其他美國的非北約盟友一樣,獲得同樣的位階及待遇。
不過,外委會的版本雖然大多照案通過,但部分條文也做了些微的修正,其中,將「台灣駐美代表處更名案」改為建議性質的「國會意見」,以及刪除了「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的人事任命需國會同意」的條文,顯然,美國仍顧慮中國可能會有激烈的反應,以避免被誤解成美國放棄了「一中政策」,這呼應了該法案的規則解釋,不可被理解為台美建立外交關係,以及美國政府改變了對台灣國際地位及主權象徵的立場,這完全是基於美國國家利益的考量。
裴洛西訪台效應中國被看破手腳無計可施
事實上,《台灣政策法》在提案階段時,白宮就有所疑慮,擔憂會激怒中國,甚至牽動台美中三邊關係,因此希望調整部分具象徵性意義的法條,讓行政部門保有對中政策的彈性。至於加強台灣防衛能力的安全支持,行政、立法的立場相近,尤其自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中國一系列的對台軍事恫嚇舉動、意圖破壞台海現狀,美國政府也期待該法案能強化對台灣的安全援助,進而對中國產生威懾效果。
當然,中國勢必非常不滿,中國駐美大使秦剛曾向美方表示,如果該法案通過,美中關係將會「破裂」;其實,中國會有這樣的反應,並不意外,問題在於,倘若該法案順利通過國會審議,並且經由拜登(Joe Biden)簽署生效,中國會不會採取過激的舉動,這恐怕必須考量中國自身內部問題的限制,尤其近期將舉辦中共二十大,明年上半年之前,在政局維穩的顧慮下,一旦美中激烈對抗,恐有衝突升級,甚至造成誤判的風險,現實上,中國可以採取報復的選項也相當有限,軍事能力仍難與美國匹敵,經濟上更是自身難保。
台灣政策法若順利通過台灣安全如虎添翼
從美國內部政治議程來看,縱然「反中」已是國內主流意識,但是,《台灣政策法》還有既定的立法流程需進行,尤其是必須經過國會全院審議,屆時將很有可能,參、眾議院有各自不同的版本,那麼就必須兩院聯席來討論出一致的內容;然而,11月初將進行期中選舉,要在短時間內開議審查的困難度不低,開會時間有限,倘若來不及在本屆國會完成立法,那麼極有可能需要重走立法流程,而最終通過的版本恐怕還有變數,該法案的前途及走向,還有待觀察。
持平而論,《台灣政策法》確實對台美深化關係有實質的正面作用,除了是展現美國對台灣堅定不移的支持之外,更關係到美國「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的布局,可以說,該法案是符合美國當前的國家利益。而台灣又該如何看待呢?由於目前該法案仍在國會審議階段,何時會通過生效?以及最終版本內容為何?仍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在台美關係持續深化的方向上,台灣應當繼續強化自己的國防實力,以及拓展更多國際鏈結的機會,做好萬全的準備,待《台灣政策法》生效後,將發揮如虎添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