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今天以17票贊成、5票反對的高票通過「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但通過版本有部分修正,法案接下來將送交院會審議。對此,前外交官、時代力量台北市議員參選人劉仕傑今(15)日分析三大重點表示,雖然離法案最後完成立法程序尚需時日,且最後版本文字會如何調整未知,但以目前版本來說,將把台美關係提升至準盟邦層次。

劉仕傑在臉書發文表示,美參院外委會通過「台灣政策法案」有三點值得關注,首先,台灣與美國的準盟邦關係以「主要非北約盟邦」(major non-NATO ally)形容,原文是「Designation of Taiwan as a major non-NATO ally」,過去美國政府在提到台灣時,比較常使用的字為「partner/ partnership(夥伴/ 夥伴關係)」,ally(盟邦)一詞帶有高度外交意涵,更有準邦交國意涵。

他說明,尤其北約(NATO)是美國在國防及外交上最重要的國際組織,過去這段期間不論是烏克蘭議題、還是立陶宛議題,美國皆以NATO為槓桿來做不同程度的因應或介入。將台灣比為「non-NATO ally」,前面甚至加上「major」,這是將台灣視為重要的盟邦之外,也是對台灣安全的一個強心針,未來美國對台軍售也會更快。

他說,目前被美國視為「major non-NATO ally」的國家包括澳洲、以色列、日本及南韓,大家就知道「major non-NATO ally有多重要了吧?

其次,未來台灣駐美外交機構,將從「台北經文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TECRO)」改為 「台灣代表處 (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TRO)」,他強調,我們之所以能在立陶宛設立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台灣代表處),立陶宛背後有美國的支撐,是主要原因。立陶宛同為北約成員,這是美國力挺立陶宛的原因。

台灣在立陶宛的館處,英文是以「Taiwanese」,並非「Taiwan」,他認為,形容詞與名詞相較下,可以巧妙解釋為台灣的或甚至台灣人,較無外交敏感度。但即便如此,中國仍強力反對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這個名稱。原因很簡單,中國擔心骨牌效應,深怕未來台灣在歐洲駐外館處全面改名為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他直言,這次在美國的館處命名,更進一步,直接以「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命名,具有更強烈的主權意涵。這也是中國駐美大使秦剛氣噗噗的原因。

第三點,他分析,法案中寫明「to provide the people of Taiwan with de facto diplomatic treatment equivalent to foreign countries, nations, states, governments, or similar entities」,意思是提供台灣人與其他國家同樣的實質上外交待遇,「de facto diplomatic treatment」這句話可以有很大的詮釋空間。甚至未來AIT處長的任命是否需要通過美國參院,也是指標之一。

劉仕傑指出,台灣政策法將根本性重新調整(restructuring)美國對台政策,甚至影響到美國的一中政策,美方的行政部門小心翼翼是可以理解的,他盼「台灣政策法」早日通過立法程序,大家也可以密切關注最後通過的文字版本進行哪些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