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在中國的強烈反彈下,堅持訪台引發另一次台海危機。其中除了東風系列飛彈代替解放軍機穿越台灣上空(不管是在「卡門線(Kármán line)」下或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自1954年由當時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畫下,成為兩岸軍事和平底線與軍事默契的「台灣海峽中線」,幾乎完全被打破;接著更令人擔心的是,6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宣稱,國際海洋法上沒有「國際水域」的說法,援引《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稱台灣海峽水域從海岸線起由近至遠依次劃分為中國的內水、領海、毗連區和專屬經濟區,是不是在這次的台海危機中被「形成常態」。於是8月5日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表示,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已經指示「雷根號(CVN-76)」航艦打擊群留在該總體區域(台海周邊)執勤以監控局勢,「同時未來數周內將透過空中和海上路線通過台灣海峽」。最後這句話被解讀「雷根號」航空母艦可能仿1996台海飛彈危機時美軍核動力航艦穿越台海。這段歷史真的有可能重演嗎?

首先我們回顧歷史,一般我們稱「96年飛彈危機」,事實上是在故總統李登輝1995年6月7至12日以私人行程名義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後,從1995年7月21日起至1996年3月23日,長達8個月(中間略停頓約4個月)的危機狀態。第一波導彈演習是在1995年7月21日至28日,解放軍向距離基隆港約56公里的彭佳嶼海域附近試射當年技術尚未純熟的「東風-15」導彈;8月15日至25日南京軍區出動艦艇59艘、飛機192架次,在東引北方約28海浬處,進行海上攻防演練,接著9月、10月各有一次大規模海陸空聯合作戰演習;平靜約4個月的時間,1996年3月23日台灣進行首次總統直接民選選舉,而解放軍則從1996年3月8日至25日進行軍演,第二波導彈試射在3月8日至15日,導彈落點在基隆及高雄外海,型號同樣是「東風-15」;另外自12日起分別在南海、平潭島進行海空聯訓、三棲登陸等實彈演習科目。當時筆者剛升上尉,駐地在澎湖離島,緊張狀態如今仍是記憶鮮明。而在中途停頓的時間當中,1995年12月29日「尼米茲號(CVN-68)」航空母艦戰鬥群以原定航路「天候惡劣」為由,穿越台灣海峽前往香港。

1995年12月19日「尼米茲號(CVN-68)」航空母艦通過台灣海峽。 圖:取自AIT紀念台灣關係法40週年圖資

有人說在解放軍演習告一段落之後,「雷根號」就可能穿越台灣海峽。筆者不是美軍高層,無從得知美軍軍力調動的評估作業如何,但以一般狀況來說,筆者認為機率極低。原因如下:
1.今非昔比:27年前的解放軍和現今的解放軍不可同日而語。雖然不必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但美國從27年前混用傳統動力及核動力航艦到現在10萬噸「福特級」第三代核動力航艦,中國也從無到有,弄了1艘翻新、1艘仿製航艦,有沒有用不知道,但卻能證明解放軍過去27年並非原地踏步。而27年前的「東風-15」屬於原型傳統的彈道導彈,命中誤差範圍300至600公尺,現今的「東風-15B」增加了短翼,增強突防能力,命中誤差範圍15至50公尺,更不要說27年前還沒問世的PCL-191遠程多管火箭炮,據稱射程達350公里,能跨越整個台海。要拿一條服役未滿20年的大型航艦當賭注,未免賭得太大。

2.軍力不同:1996年「尼米茲號」穿越台海,同行的還有「塔拉瓦級」(Tarawa-Class)兩棲突擊艦「貝洛伍德號(LHA-3)」,在東海還有傳統動力的航空母艦「獨立號(CV-62)」「掠陣」;而今美軍西太洋地區除了「雷根號」之外,剩下泊港的「美利堅級」兩棲突擊艦「美利堅號(LHA-6)」和經「閃電航母」(lightning carrier)驗證的「的黎波里號(LHA-7)」,是不是就能應付真正非理性的戰事爆發,恐怕值得懷疑。而原先在西太平洋部署的「林肯號(CVN-72)」正好在11日回到加州北島基地,還揭露先前在南海執行任務時遭解放軍機艦近距離跟監。

3.藉口難尋:1996年是以李故總統訪美、民選總統為起點,不同於此次是美國眾院議長堅持訪台。當時「尼米茲號」還要以「天候惡劣」為由經台海南下,這次「雷根號」從南海急掉頭回防護駕,連巴士海峽都沒經過,穿越菲律賓聖貝納迪諾海峽(Kipot ng San Bernardino)進入菲律賓海,要尋求其他藉口走台海航道恐怕並不容易。

4.缺乏溝通:中國8月5日宣佈八項對美反制措施,其中三項軍事措施是取消安排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和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事後更有美國媒體報導,美軍高層曾多次試圖聯絡中國軍隊領導,但都被中方拒絕。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更以「底線不容突破,溝通需要誠意」給了軟釘子。在雙方未經「共識」、無「默契」下,航艦行經台海必然會被視為另一項挑釁,將成為提油救火。

5.擴大解讀:回頭重新檢視8月5日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柯比轉述國防部長奧斯汀指示,「未來數周內將透過空中和海上路線通過台灣海峽」。其中並沒有指名要「雷根號」進行這項任務!因此,只要「雷根號」打擊群中的任一驅逐艦執行這項任務,例如與解放軍多次交手的「老」朋友「班福德號(DDG-65)」走一趟,就算完成交代了。

基於上述5個理由,筆者基本上認為不太容易在台灣海峽看到「雷根號」的身影,但誠如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專文「How to prevent a war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over Taiwan(如何防止美中為台灣開戰)」建議,美國應儘快派出船艦穿越台海,打破北京建立新常態的舉動。專文中並具體建議相關作為要讓中國覺得不值冒險並知難而退,美國應利用現已進入國會的「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對台提供更多訓練與武器就很合理。而台灣需有更好的戰略,像烏克蘭在戰場發揮良好的小型機動武器,而非昂貴裝備,讓台灣成為北京難以消化的「刺蝟」。讓中國感覺沒有十足把握能在短時間拿下台灣而不輕舉妄動,才是「止戰」的最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