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9日電)金融、能源業攜手為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汰換耗能設備,未來10年可省130萬元電費、累積約180噸減碳量,再由B型企業(類似社會企業)以1噸2000元價格認購碳權額度,收益回饋至公益用途;國發會官員表示,此倡議將是政府規劃淨零排放公正轉型很好的方向。

花旗(台灣)銀行今天與永續能源新創業者陽光伏特家,及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召開記者會,宣布全台首例公益碳權專案;國發會副主委施克和、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等人出席。

陽光伏特家創辦人陳惠萍在會中介紹公益碳權模式,她指出,首先透過捐款幫助非營利組織汰換耗能設備,並透過環保署認可的減碳方法學,以取得減量成效型「碳權」。

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持有碳權並售予企業,產生碳權收益將回饋弱勢照護或環境教育等公益性用途;企業購買碳權則可用於「環評抵換減量」、「碳中和宣告」、「其他自願性減碳承諾」。

她表示,這次專案,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將幫助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的碳權額度以1噸2000元的價格,銷售給國內知名B型企業綠藤生機。

施克和表示,政府部門有很大的義務與責任關注碳權公益,他在國發會負責淨零公正轉型,而公正轉型的討論,關注的是氣候變遷與淨零排放的利害關係人,和轉型過程中的受損害者與脆弱族群。

他說,這次公益碳權倡議並非傳統上的污染者付費補償或外部成本內部化,而是創造分享利潤機制,「這在公正轉型裡是非常重要的實踐」;社福單位不再是補貼、減稅下的被照顧者或紅利接受者,而是轉型紅利創造者,這一紅利以碳權概念計算,有人購買碳權就可分潤。

施克和補充,碳權、碳費不外乎是從污染者付費、外部成本內部化的概念,去改變成本結構,但公益碳權是連利潤結構都創造出來了,是政府、國發會未來規劃公正轉型很好的方向。

花旗(台灣)銀行董事長莫兆鴻則指出,花旗集團預計在2030年達成1兆美元的永續融資,盼透過金融核心實力,推動社會成長與經濟進步,落實企業永續。

他表示,花旗與陽光伏特家、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開創綠能公益新模式,協助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汰換高耗能燈具,藉由節能減碳,創造國內首例公益碳權,讓綠色經濟成為幫助社福團體的永續力量。(編輯:林淑媛)11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