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的論文案吵得沸沸揚揚,引發的政治效應還在蔓延當中,台灣大學和中華大學都已啟動學位論文審議機制,各界相當關注「論文抄襲」的認定是否會衝擊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選舉;當然,這對國民黨而言,非常樂見林智堅論文按可以持續擴大,刻意對比2020年高雄市長補選的李眉蓁論文事件,刻意引導到綠營在該議題上的雙標矛盾。顯然,無論林智堅的論文門怎麼轉,結果如何都難以維持「學術歸學術、政治歸政治」,這早已進入複雜的政治計算。
智堅論文案點出「在職專班」荒謬的一面
其實學位對從政的意義,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往往許多政治人物為了能增加自己的經歷條件,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其實醉翁之意不在學術表現或研究興趣,能早點取得學位,寫入個人CV,反正選民只會知道有高等教育學位的光環,至於寫了什麼論文、研究內容如何,根本沒有人會在意。曾幾何時,各大學廣招碩士在職專班,甚至增加博士學位在職生名額,其實無疑也讓從政者有了可以「洗學歷」的機會,當然,來過點「學術」修飾下的學位論文,自然就要求不高,品質如何不難想像。
林智堅論文案,並不會影響他過去在新竹市的執政表現,不過,卻也凸顯了高等教育及學術市場的根本問題,隨著國內少子化愈來愈嚴重,各大學為了生源,以及拓展學校營運的需要,早在多年前就開始廣設「在職專班」,其實這對大學與社會的鏈結理應具有正面意義;然而,在制度設計的不成熟,以及「在職」與「研究」的認定不清楚之下,教授們對於指導學生的模式各有不同,讓原本設計「在職學位」的用意扭曲,每個人都要「弄出」一本看似「很學術」的論文,來取得亮麗的「學位」,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為什麼「碩士在職專班」需要比照「一般碩士班」的學術要求?近幾年,國內部分大學也開始有了改變,不過,出發點仍是為了減少「師生負擔」、增加「招生誘因」,卻不是從整體的高校教育進行思考,而所謂的整體學術發展,不能只是只有「研究」與「教學」,其實大學的「社會鏈結」也是非常重要,可惜的是,目前國內大專院校所思考的「社會鏈結」,不是只停留在「學術研究」(說白了就是經費爭取),不然就是「鏈結」的校內外網絡關係(例如政商人脈的經營),至於「在職專班」的意義,似乎都是輕描淡寫,可永續下去的價值依舊只為了「招生」。
學術巨塔下的政治事 其實沒那麼清高純潔
持平而論,各大專院校可以從林智堅論文案來重新好好的思考,到底廣設「在職專班」的意義為何?大學為何讓政治牽動著學術的運作,難道每次選舉都要把每個參選人的學位逐一檢視?那各大學不就要疲於奔命來籌組「學數審查委員會」,結果成了「政治攻防」的工具,甚至還得承受校譽受損的責任。事實上,從「在職專班」的設立初衷,並不是要培養學術人才,而是要建構「學理」跟「實務」的連結,大可不必要去要求在職生寫出一本「驚世鉅作」,而是從課程及學習要求中,能造就學校與學習者之間相互相成的碰撞。
可惜的是,許多政治因素參雜其中,藍綠雙方都糾結在「抄襲」的認定,但是鮮少對於論文是否有創見與價值展開討論,而這才是「在職專班」要求學位論文的根本意義,不是嗎?如果說要從學術論文審查的標準來看,目前整個事件恐怕已經扭曲到不是件「純學術事故」,這從中華大學董事長李妍慧為維護校譽而請辭的決定,這可以看出李前校董的風骨,不想讓外界誤解政治干預學術的誤解,對於學術獨立的堅守態度,她作出了最好的示範,不過,身為全國最高學府的台灣大學,仍可以嗅出政治力持續滲入的味道。
當然,學術要求的高度不容侵犯,「抄襲與否」也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不管是要選市長,或是其他各種個人發展,大學該有的獨立精神都不能作為議價或利用的工具。從林智堅的論文案,不免讓本人想起,幾年前一位曾在藍營打過選戰、在國立大學任教的副教授,他的博士論文被認定嚴重抄襲,但最後卻草草收案,仍保有在原本學校任教的資格,唯副教授資格被取消,未來仍可以從講師身份來升等成功,如此學術道德低落的人仍可以在大學裡傳授解惑,相當諷刺,依此對比,林智堅參選市長纏身論文案,以及中華大學前董座李妍慧的辭職負責,顯然學術圈內仍被政治幽靈給纏繞著,沒那麼清高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