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新,但我們很有信心!」台亞風能專案開發總監蕭伊珊這麼說。

這次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盛況空前,環評送審開發商名單上出現了一個新面孔——2020年才成立的台亞風能,是風電業界的「新同學」,也是本次招商裡少數以本土人才為班底的開發商,並以「台灣環風控股」投入環洋風場的開發,裝置容量 440MW(千瓩),場址位於彰化外海,目前已進入環評審查。

如同《聖經》故事中大衛挑戰巨人歌利亞的情節,本土商台亞,如何能靠著僅 20 多人的團隊,在兵強馬壯的國際群雄中,搶得先機?

做好在地溝通  小團隊大發揮

「我們台亞的定位,是以專案的模式找國際投資人、引進技術及對台投資。」回應外界的好奇,蕭伊珊直接了當地說。

事實上,目前參與第三階段風場招商的開發商,幾乎都是國際大型團隊,員工動輒百人,所有環節也都能獨立完成——但大團隊,也有大團隊的難題。

參與過台灣第一座示範離岸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 1)、曾在德商達德服務的蕭伊珊就發現,對外資來說,風機建設的技術、工程都難不倒他們,令他們頭疼的,反而是建設風機前的階段。

「你想想,國外的廠商,剛進台灣,要怎麼去找案場、做前期溝通?」她解釋,規模大的公司比較難快速動員,因此需要在地公司的協助。

而台亞就是看準了這一點,做好在地任務、當一個稱職的「引路人」,就是台亞瞄準的商機。蕭伊珊解釋,台亞的主要工作,在於與公部門聯絡、地質調查、許可申請等非常「台灣」的事務。同時,選好風場場址,並做好地方利害關係人的溝通,及在地供應鏈的安排,再找對台灣風場有興趣、且「志同道合」的外資,一起參與風場開發。

特別是第三階段,無論在財務規模、技術上的挑戰都比先前大得多。以目前離岸風電的建置成本來看,平均一MW的電力裝置容量,成本大約在 1 億到 1.5 億元的水準左右,若要建立 440MW 的風場,就要投入超過 660 億元;何況,第三階段可能牽涉浮動式風機等新技術,若無成熟的技術,要在既有的條件及時間限制內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還好,目前台灣產業對再生能源需求量大,在不少企業主抱著「只要有綠電,價格好談」的心態下,市場火燙,很多有技術與資金實力的國際風電業者聞香下馬,躍躍欲試。

台亞董事長林怡文承認,確實有很多國際廠商向台亞接洽,合作對象幾乎也已敲定,「但沒到最後一刻,真的不能說。」不過,側面打聽的結果,台亞目前鎖定的對象,應該是歐洲一家頗有實力的電力商,待行政程序走完就可揭曉。

(閱讀全文… https://bit.ly/3J9o1jo )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336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LINE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如何在退休後每月有10萬生活費?達人教你「靠這檔」55歲好命退休:每年領股息、不會倒

https://bit.ly/3zCLxSU

「張家土地絕對不得給外姓人!」4姊妹為老父親2千萬遺贈鬧上法院:從遺產糾紛看繼承重點

https://bit.ly/3baHc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