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資12億重建的新竹棒球場日前宣布啟用,卻接連爆出場地問題,甚至造成職棒球員受傷,中職也為此延賽,引起輿論撻伐。而棒球專欄作家黃國洲9年前舊文:「期待台灣棒球場的新典範--赴美考察大聯盟球場見聞與感想」,雖然講的是副總統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發起、規畫、籌辦的台南亞太國際棒球訓練中心棒球場,呼籲切忌「食緊弄破碗」,為了政績做出「不良示範」,易時空印證新竹棒球場爭議,似乎毫無違和。以下為黃國洲先生刊載於「《台灣新社會智庫》第30期」原文。

期待台灣棒球場的新典範--赴美考察大聯盟球場見聞與感想

我喜愛俯瞰綠白兩色的棒球場,那是綠野仙蹤的盛夏之地,也是我的夢土。在球場內,我不曾感到不開心。──吉姆.墨瑞(Jim Murray,運動作家)

只要你建造,他就會來。(If you build it , he will come.)──棒球電影《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

堪稱台灣棒球發展重鎮的台南市,歷年來培養出不少優秀的選手。第一波旅日職棒球員「二郭一莊」其中的郭泰源及莊勝雄均出身府城,首位挑戰大聯盟的陳金鋒與旅美名投王建民、郭泓志也是台南的子弟。而台灣職棒的元老球隊統一獅則是第一支採屬地主義的球團—以台南市棒球場為大本營。

台灣各大都會區近年來不斷興建棒球場(1997年新莊棒球場、1999年高雄澄清湖棒場、2002年台北市天母棒球場、2006年台中洲際棒球場、2009年桃園國際棒球場),1931年峻工的台南市立不啻為骨董級的建築。雖曾在1970年、1988年、1993年與1995年進行大規模整修,但由於地處市區、腹地有限,加上建物老舊每年維修所費不貲,因而倡議重蓋球場的聲音不絕於耳。

台南市長賴清德上任後即積極籌蓋新的台南棒球場及規畫全國第一座棒球訓練中心。今年五月下旬,台南市府率團赴美考察大聯春訓基地,這趟取經之旅還有項重要任務--參訪兩座大聯盟球場並觀賞球賽。希望以美國職棒殿堂為標準,興建出一座台灣有史以來最高規格的棒球場。

參訪團先至亞歷桑那考察兩座訓練中心—道奇及響尾蛇的春訓大本營。在拜訪過響尾蛇的春訓基地--鹽河皮馬─馬里科帕印地安人保留區(Salt River Pima-Maricopa Indian Community),藉地利之便立即到鄰近的鳳凰城市區參觀響尾蛇的根據地—大通銀行球場(Chase Field)。當日響尾蛇正在外征戰,大通銀行球場並無賽事,參訪團恰可暢行無阻飽覽球場各項設施。

沙漠中的璀燦鑽石

原名第一銀行球場(Bank One Ballpark)的大通銀行球場,是1998年大聯盟擴編球隊亞歷桑那響尾蛇(另一隊是坦帕灣魔鬼魚,現易名為光芒)的主場。容量4萬8千5百個座位,大通銀行球場是大聯盟第二座開閤式屋頂(retractable roof)的球場,第一座植有天然草皮的巨蛋球場(以往的室內球場均舖設人工草皮)。鳳凰城是北美最熱的城市,夏季氣候嚴熱,當氣溫過高時,該球場會在賽前3小時關上屋頂施放空調。

大通銀行球場興建費用高達3億五千四百萬美元,馬里科帕縣(Maricopa County)籌措71%的資金,響尾蛇球團負責其餘的29%,所有權屬於馬里科帕縣政府轄下的專責機構。1998年3月31日正式啟用,該年進場人數高達361萬(平均每場44,572人),往後幾年略微下降,但2001年響尾蛇擊敗洋基取得世界大賽冠軍,隔年又突破3百萬大關。為增加營收,不少大聯盟球場常將命名權售給企業,大通銀行至2028年前每年的冠名費用是220萬美元。

球場內最著名的景點是右外野牆外的游泳池,這座游泳池的贊助商是道奇汽車(Dodge)。球賽舉行時對外開放團體承租,2011年的費用是35人3,500美元。今年9月19日洛杉磯道奇隊在此拿下國聯西區冠軍,幾位道奇球員攀過圍牆跳入泳池狂歡,曾引起在地球迷及球員的不滿,認為此舉太過囂張。

縱使參訪時並無球賽,但進入球場後卻發現仍有不少人員在忙著準備例行性的工作,如場地的草皮維護、座位的清潔、轉播單位的資料匯整……。最興奮的時刻莫過於進入響尾蛇的球場會所(clubhouse),裡面設備之豪華令人咋舌,美國職棒最高等級的待遇真是不同凡響,食衣住行一應俱全。

根據今年四月初的統計,響尾蛇主場的平均票價在大聯盟30隊中只比聖地牙哥教士稍貴(前者16.89,後者15.99,最高的是波士頓紅襪53.38美元),若再加總食物飲料、紀念品及停車等費用,大通銀行球場則最便宜(平均每人151.94,最貴的是紅襪芬威球場336.99美元)。在亞歷桑那州觀賞大聯盟比賽可謂物美價廉,不過大通銀行球場也設有74座各式各樣的豪華套房包廂(luxury suite)提供更頂級的服務。

觀賞金鶯迎戰洋基

離開亞歷桑那後,參訪團轉往美國東岸巴爾的摩。原本想看陳偉殷在主場迎戰洋基,可惜殷仔已列傷兵名單,當時正在佛羅里達金鶯的春訓基地進行復建;但既然千里迢迢來到大聯盟球場,豈能不入內觀戰。或許是人氣隊伍來訪,當天雖非假日仍湧入近3萬名的觀眾,不少球迷穿著洋基服飾「侵門踏戶」來到金鶯主場,感覺非常有趣。

相較台灣職棒震耳欲聾的加油方式,美國球場聲音雖嘈雜卻顯得「安靜」許多。與國內最大的不同是,觀眾的年齡及性別非常平均,男女老少皆會進場看球,不像台灣以年輕的男性為主,尤其是國內球場難得一見「老伴型」球迷,在大聯盟卻非常普遍,這才是所謂的「國球」(National Pastime)文化。

不少人嫌棒球比賽節奏過於緩慢,其實是不懂棒球「動靜有致」的真髓。觀賞棒球不似其他運動須聚精會神,無時不刻緊盯著場內發生的大小事。在美國看棒球可以邊做不少事:與鄰座親友聊天、在餐廰享受美食、逛商店購買紀念品、在場邊閒逛……,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分心之舉不會阻礙看球的樂趣,因為棒球比賽有句名言「球賽沒完,還有得玩。」(It ain’t over ‘til it’s over.)

以這次赴巴爾的摩看球為例,球場有兩個必到的景點:一是金鶯退休背號名人的雕像公園,二是右外野牆外街道上的全壘打「彈著點」,當天我就利用攻守交替時前去觀賞拍照。以往球場的牛棚通常依主客隊區隔在球場兩旁,金鶯球場別出心裁在中左外野圍牆外架設兩層牛棚,下層是主隊、上層是客隊,上層之外則是外野觀眾的走道,球迷可依著欄竿同時欣賞兩隊後援投手在暖身練投。每到球賽晚局,牛棚附近常聚集不少觀眾等待投手破門而出,那晚我目睹殷仔同儕麥特斯(Brian Matusz)及歐戴(Darren D’day)兩位後援共投2.1局,協助先發投手漢默(Jason Hammel)以6比3擊敗洋基。

晚上7點10分開打,比賽結束時是10點13分。大聯盟球場容量動輒四、五萬人,可是散場的速度非常快,因為出入口不但為數眾多也夠寬敞,10點半不到我們一行人已在球場外集合,準備返回旅館休息,待明日金鶯出外作客,再到球場內部參觀。

引領風騷的坎登園球場

二戰後的大聯盟球場多半興建於六、七○年代,八○年代新蓋的球場只有兩座—1982年都會巨蛋球場(Metrodome,明尼蘇達雙城的主場)及1989年史上第一座開闔式的天頂球場(Skydome多倫多藍鳥主場,現易名為羅傑斯中心球場Rogers Centre)。九○年後大聯盟新球場如雨後春筍般四處林立,至目前為止共計23座,誠如1989年上映的棒球電影《夢幻成真》中有句名言「只要你建造,他就會來。」每年進場的觀眾從5千多萬激增為7千多萬,票房最高的一年(2007年)已近8千萬。引領這股興建球場新浪潮的帶頭大哥,正是金鶯球場坎登園(Oriole Park at Camden Yards)。

九○年代前的棒球場絕大多數是複合式運動場(Stadium),因其用途多重,座席數也非常龐大(如丹佛的哩高球場可容納7萬6千人)。1991年芝加哥白襪興建棒球專用的康米斯基球場(Comiskey Park,現易名為美國行動通訊球場U.S. Cellular Field),但風格仍承襲六、七○年代現代主義球場的遺緒,加上設計不佳(如上層看台太高、過陡),導致球迷口碑不高。隔年開春,金鶯球場落成啟用,卻博得各界一致讚譽。

金鶯與白襪所蓋的新球場均是觀眾席不多(約在4萬5千左右)的棒球專用球場,但前者確實達到「小而美」的境界,尤其是摒除現代主義的雷同造型,改採復古經典的設計,讓球迷重見昔日的球場風采。雖然造價比水泥貴,但坎登園以綠色鋼材及紅色磚石為主要建材,不但讓空間產生深度,更營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圍。而保留右外野的舊建築--巴爾的摩與俄亥俄鐵路公司倉庫大樓(B&O Warehouse)更是別具巧思,恰似渾然天成與球場融合成完美的景緻。

號稱「現代化的古老球場」外舊內新,球場會所的設施新穎,可帶來鉅大收益的豪華套房包廂也有72座,不過卻刻意建造得不明顯,以免讓球迷有階級之差產生反感。球場內有公園、有街道,坎登園彷若球迷的家園一般,開幕之初被譽為「球場建築的全壘打」。

坎登園造價1億1千萬美元,公部門出資高達96%,其餘由金鶯球團負擔,營運交由馬里蘭運動場管理局(Maryland Stadium Authority)。啟用後,金鶯主場的總票房於同期間僅次於老洋基球場與道奇球場,為大聯盟第3高。一個62萬人的城市,一支常年敗多於勝的弱隊,能締造出如此優異的票房,一切都得歸功於這座迷人的球場。

金鶯新球場交出亮麗的成績,後繼者絡繹不絕紛紛仿效其設計來營建面貌各異的棒球場。這波復古浪潮可歸納為兩大流派:「復古經典」(Retro-classic),如1994年的遊騎兵球場、2009年的新洋基球場…;另外則是「復古摩登」(Retro-Modern),如1994年的傑克布球場(克利夫蘭印地安人主場,現易名為進步球場)、大通銀行球場、2001年改造後的白襪球場……。萬變不離其宗,這些球場均是坎登園的「懷舊」(Rerto)典範的註腳,難怪去年20週年慶時金鶯球場打出一句口號:「無時不刻改變棒球的球場」(The Ballpark That Forever Changed Baseball)

結語

棒球號稱台灣國球,熱愛棒球的國人難計其數,但近年來除了熱門國際賽事,親臨現場的球迷其實不多。職棒簽賭固然難辭其咎,不過,球場的設施不佳、設計不良也是球迷不願入場的主要因素。在國內看球是受罪,不是享受。

雖然近年來國內興建不少新球場,但水準與美日棒球先進國家相較仍有不小的差距。球場「沒特色」是國內球場最大的特色,每座球場均像巨型的水泥塊,了無新意與生趣,造型單調、色彩乏味,與多采多姿的大聯盟球場恰成明顯的對比。

對忠實的球迷而言,球場是聖地,興建球場是百年大計。事實上,不少老舊的大聯盟球場(如1912年啟用的波士頓芬威球場、1914年落成的芝加哥瑞格里球場)至今仍廣受球迷喜愛,如同老酒愈陳愈香。

台南市若想興建新球場,應秉持「寧缺勿濫」的審慎心態,畢竟國內棒球場的數量已足堪使用。要蓋就要蓋出「真正國際水準」的球場,如同金鶯球場,為後繼者立下典範,切忌「食緊弄破碗」急於秀出政績,座向出錯、無法排水的桃園國際棒球場就是「不良示範」!

黃國洲(棒球文字工作者)/ 原載於《台灣新社會智庫》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