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俄軍從蛇島撤離後,這場戰事的天平已經悄悄發生變化,縱使俄羅斯在烏東地區有所斬獲,攻佔烏克蘭在盧甘斯克州的最後大城利西昌斯克市,但是俄安全局前上校葛金(Igor Girkin)認為稱俄軍為有限的戰果,付出了過高的代價,現被迫進行長時間修整才有辦法重建進攻能力。

其實目前的戰事進展,普丁在出訪土庫曼時已透露了端倪,所謂「戰術的調整」意即在南線收縮戰線採取守勢,以便俄軍在動線採取攻勢。實際的戰術執行,其實一直是延續二戰以來紅軍的傳統,透過砲兵與裝甲部隊數量的優勢,對敵軍進行狂轟猛炸,在逐次推進的過程中輾壓對手,如同1943年庫斯克會戰及其後期戰役般衝撞德軍,最後攻向柏林。 

其實德軍並非沒有破解之道,如果希特勒願意接受曼修坦與古德林提出的「戰略彈性防禦」觀點,在俄國發動攻勢前向後退卻甚至放棄主要據點,在撤退過程持續消耗敵方攻擊矛頭,待紅軍補給過度延伸從而喪生攻擊動能時,對其暴露的側翼進行反擊,最後再進行向心狀的鉗形攻勢圍殲俄軍並收復失土,這就是著名的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的戰略,戰史家稱之為曼修坦的「復仇之劍」或「反手拍」。

觀察烏克蘭在動線的部署,其實也是借鏡二戰德軍的戰略防禦模式,決定未來戰局的發展變數就是雙方「質」與「量」的較勁;取決於莫斯科對於戰爭資源的總體動員能力,或是基輔在短期內所獲得的西方各式先進的武器系統。如果精銳武器源源不絕進入烏軍戰鬥序列,當下的撤退反成為日後反攻的戰略基礎。

另一方面,俄軍放棄蛇島其實讓烏克蘭在南線擁有巨大的戰略優勢,除了可能打開黑海海上交通線外,更關鍵的是改變了開戰之初主被動之間的關係。

戰爭一爆發,俄國之所以迅速攻佔這個彈丸之地,除了希望取得制海權外,就是希望能夠對烏南重要沿岸城市進行戰略箝制與封鎖,特別是尼古拉耶夫與敖德薩這兩個城市,以便日後進行兩棲登陸作戰。此外,持續佔領蛇島也對黑海艦隊的總部塞凡堡提供早期預警,在烏克蘭攻擊艦隊時足以採取反制作為或規避行動。

簡言之,蛇島的重要性猶如二戰時期的硫磺島或是金門與廈門之間的大二膽島。美軍之所以付出慘烈代價奪下硫磺島,就是為了拔除掉島上的預警系統,因為這是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B29戰略轟炸機必經航線,拿下該島後不僅失去早期預警作用,美軍的P51戰鬥機在進駐後提供護航,也能成為轟炸返航受傷幾組的中繼站,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共軍之所以發動幾次奪島作戰的邏輯也是一致,國軍只要駐防大二膽島就能監控並削弱廈門港軍事價值,反之則是嚴重威脅金門的海上交通與軍事運補。

最後,棄守蛇島也意味抵銷攻佔馬力波的戰略意義,因為控制亞速海,才能將裏海區艦隊透過伏爾加-頓河運河增援戰局,蛇島易主也意味黑海艦隊暴露在敵方的打擊範圍內,俄國血戰多日奪下馬立波,至多掌握亞速海的制海權,無法影響目前戰局,如果烏軍一舉奪回赫爾松甚至進攻克里米亞半島收回失土,不僅取得戰略與心理上的意義,也對收復烏東地區創造條件。

在俄軍遭到猛烈轟炸撤離後,烏克蘭國旗重新飄揚於蛇島上。   圖:擷自「烏通社」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