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於立陶宛、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推動「絆腳石」計劃,於三國各部署約 1,000 名外國軍隊,作為阻擋外國軍隊入侵的「絆腳石」,但這項計劃遭到愛沙尼亞的反對。
在俄軍入侵烏克蘭後,俄羅斯近日因立陶宛禁運部分物資至其「飛地」加里寧格勒而揚言要報復該國。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則表示已做好準備。不過,同為波羅的海國家的愛沙尼亞則持擔憂心態。
針對立陶宛的禁令,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 23 日呼籲,應加強俄國與白俄羅斯間的聯合防禦能力,如:建立統一的區域防空系統。
同日,紹伊古與白俄羅斯國防部長赫瑞寧(Viktor Khrenin)也表示 :「形勢決定了我們必須採取緊急聯合措施,加強防禦能力,提高區域部隊編組和統一區域防空系統的戰備狀態。」
瑙塞達則於 22 日表示,立陶宛已準備好承受俄國的制裁,但因立陶宛為北約成員國,因此他認為俄國不會在軍事上挑釁立陶宛。
德國國防部長蘭布雷希特(Christine Lambrecht)也表示,「作為聯盟,我們明確表示,我們將密切支持東翼。讓我們的每一個盟友都相信,我們會互相支持,互相依靠,北約成員國無人會被放棄。」
不過,同為北約、波羅的海國家的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Kaja Kallas)則認為,此舉將使愛沙尼亞消失在地圖上。
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卡拉斯 22 日表示 :「據北約目前的防禦計畫,愛沙尼亞將從地圖上消失,首都的歷史中心將被夷為平地,以抵禦俄羅斯的任何襲擊。」而北約的現有防禦計畫是讓波羅的海三國於被佔領 180 天後,再解放它們。
「這將意味著我們的國家和文化遭到徹底破壞。」卡拉斯指出,愛沙尼亞幾世紀的歷史、文化,與人民、國家等皆將從地圖上消失。
北約將在 28 日舉辦峰會。因此有媒體認為,卡拉斯的舉動被視為是向北約施壓,盼此次峰會能多考慮波羅的海三國的利益。
報導指出,北約於立陶宛、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推動「絆腳石」計劃,於三國各部署約 1,000 名外國軍隊,作為「絆腳石」。
「現在每個人都看到,這種絆腳石的概念並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卡拉斯指出,她曾與駐紮於愛沙尼亞的外國軍隊交談過,其中英軍代表告訴她,現今計劃意味著他們將被潛在的俄軍全面殲滅。因此她期望能遊說北約以「從第一天起就試圖保衛每一寸領土」取代「絆腳石」計劃。
也就是卡拉斯希望,北約能將一師( 2 萬至 2 萬 5 千人)的北國盟國部隊,分別派駐在波羅的海三國。但並非所有部隊皆為外國的,也非必須長期駐紮在每個國家,而是將數以千計,或一個旅( 3 千至 5 千人)的波羅的海三國部隊及駐紮在當地的外國士兵一同參與此方案,並隨著時間推移增加至兩個旅。
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Kaja Kallas)。 圖:擷取自Kaja Kallas推特(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