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工部在本月10日公布數據顯示,美國五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8.6%,創下1981年十二月以來最高,排除波動劇烈食品與能源價格後,美國五月核心CPI年增6%,高於市場預期的5.9%。由於美國四月CPI年增率8.3%,已較三月的8.5%稍微放緩,且是八個月來首度下滑,故市場預期物價上漲的幅度應會逐步趨緩。然而,在五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公布後,顯示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仍然持續,因此,美國聯準會在本月已宣布升息三碼(0.75個百分點)。

央行升息應展現穩定物價的決心

在美國聯準會大幅度的升息決策下,我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也受到社會的矚目。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與國內經濟成長的展望多是被認為影響我國央行決策的重要因素。首先,就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而言,除了中國為了避免企業因流動性不足而倒閉所採取的寬鬆貨幣政策外,包含美國在內的主要國家都是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因此,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會跟進美國聯準會升息應是確定的,其次,就國內物價的變動而言,根據主計總處在本月7日公布數據顯示,台灣五月份CPI的年增率為3.39%,一月到五月的平均CPI年增率3.04%,由此顯見,我國物價持續上漲的趨勢是確定的。更重要的是,在央行於三月17日宣布升息1碼後,我國的CPI年增率由二月的2.33%至三月與四月已大幅上升至3.27%與3.38%,這一方面顯示我國央行在三月份的升息幅度可能不足以抑制物價上漲,另一方面說明央行若要有效控制國內物價持續上漲的現象,未來升息幅度不低於一碼才可以提高貨幣政策控制物價的有效性。

升息會傷害經濟成長的說法並不正確

再者,就提高利率可能會影響企業競爭力而言,這樣的說法既不正確也可能陷入以偏概全的謬誤。這是因為,第一,我國利率目前仍處於相對過去低的水準,即使我國近年來的經濟持長持續創高,我國央行的利率政策直到今年三月才有所變動,換句話說,由於我國利率水準仍處於較低的水準,因此,即使央行升息,對於廠商利息支出影響並不會太大。若再考慮廠商的利率議價能力,則廠商實際的利潤支付水準仍可能低於央行的升息幅度。第二,若台灣央行的利率上升幅度低於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升息幅度,則資金流向較高利率國家的速度將會加快,此時,台幣貶值的幅度將會擴大,雖對出口產業有利,但也會使得已經面對原物料價格大幅上漲的企業之進口成本進一步上升,加上全球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提高,出口產業因台幣貶值而得到的好處也會減少,因此,升息必然會傷害企業競爭力或不利我國經濟成長的說法並不正確。

央行的升息才可以避免更多資源流向可能傷害生產力的房地產市場

最後,就對房地產市場而言,雖然央行升息會使得消費者的貸款支出增加,但是,利率考量總體市場環境的結果,若將利息支出變化當成利率決策的考量,則央行應該訂負利率,由此顯見,將房貸負擔作為央行升息與否的決策考量是錯誤的。此外,貨幣政策的重要功能是維持物價的穩定,若擔心升息會增加消費者的貸款支出而緊縮升息幅度,則央行的貨幣政策將導致更多資源錯置在房地產市場,除非央行可以對房地產市場採取更嚴格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否則過多任務加諸於貨幣政策,將使其功能消失。

作者》蔡明芳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

※本文獲央廣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