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日前啟動21世紀貿易倡議,學者認為,美方策略是希望藉由一對一談判,達成雙邊多邊化最終目的;台美倡議的範疇高於印太經濟架構涵蓋度,若台美雙邊能取得重大共識,除展現台灣的決心,亦有助於說服憂慮中國因素的東協國家。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5月23日在東京正式公布「印太經濟架構」(IPEF),參與者包含日本、印度、東協國家等13國;IPEF被認為是要制衡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大力擴張,基於中國因素,台灣未納入首輪名單。
僅相隔一週,台美6月1日正式啟動21世紀貿易倡議,建立全新經貿談判架構,將就貿易便捷化、法規制定、農業、反貪污、中小企業貿易、數位貿易、勞工、環保、標準、國營企業、非市場經濟等11項議題進行談判。
對於台美貿易倡議,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向中央社表示,政府過去兩年解決台美的牛肉、豬肉貿易經年糾紛,美國當然要有所反應,讓台灣不再受孤立;台美倡議在此脈絡下「被端出來」,且與IPEF幾乎同步進行,可見「兩件事有關係」。
對於美方採IPEF與台美倡議兩條路徑,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顏慧欣指出,美國當前策略是「我想要的人都納進來,只是透過不同談判管道處理,總有一天大家都談好,隨時可以二合為一」;如同美國與歐盟、英國啟動對話,也是希望藉由一對一談判,達成就雙邊多邊化最終目的。
中國因素當然是台灣未被列入IPEF首波名單主因。顏慧欣坦言,東協國家短期內很難改變立場,台灣反應善用與美國的新倡議,依循此模式和日本、歐盟、英國等國,啟動類似對話並獲具體成果,「再回過頭來(參與IPEF),時間會比較恰當」。
丁樹範也認為,台灣加入IPEF的過程,北京態度非常關鍵,若中國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統治下日趨強硬,引起更多國家反彈、抑或未來美中關係相對緩和,「其他會員國不是被強迫要選邊」,均可能為台灣加入IPEF增添空間。
至於台美貿易倡議的策略布局,顏慧欣指出,台美貿易倡議11個談判項目都屬於規則議題,除與IPEF由USTR主導的環保、勞工、數位規則議題重疊外,還包含IPEF最初規劃、最後沒納入的透明法治及競爭政策等議題,甚至加碼國營企業、非市場經濟行為,「這是IPEF從頭到尾沒提過的」。
顏慧欣分析,台美討論的議題明顯高於IPEF規則議題範圍,雙方若能達成共識,將能展現台灣有資格參加IPEF;加上美國身為發起者,台美倡議其實已讓台灣與IPEF有所連繫,讓台灣可實質參與及掌握印太國家的協商進展。
此外,IPEF的4大支柱分別為:連結經濟(含環境、勞工標準、數位經濟等貿易規則)、韌性經濟(供應鏈)、潔淨經濟(潔淨能源、基礎建設)以及公平經濟(稅務與反貪腐);第一支柱由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主導,後3者由美國商務部主導。
顏慧欣分析,比起IPEF規則議題,東協成員更希望得到「政策牛肉」,也就是目前美國尚未公布實質內容的韌性、潔淨與公平經濟等3支柱。
對此,顏慧欣表示,台美近年持續在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等既有平台,所討論的供應鏈、再生能源等議題均屬此範疇;若能持續深化,將可讓東協國家了解台灣貢獻所在。
顏慧欣更進一步指出,台美貿易倡議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均著重諸如法規預告、農產品檢驗檢疫科學評估、反貪腐、政府控制事業等規則;過去台灣為加入CPTPP努力提出事證,如今台美倡議若能達到具體成果,代表可滿足其高標準規範,將更有利於說服CPTPP成員國讓台灣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