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天安門事件今(4)天滿33週年,儘管在中國及香港等中共獨裁政權統治的地方,紀念六四已被禁止,全球紀念活動仍遍地開花;經常諷刺北京政治的中國漫畫家巴丟草也在推特發布了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33週年的作品,這個圖畫中可見,自由女神像壓毀了坦克車,而這個自由女神像就是立基在屠殺上,巴丟草也向的德國媒體透露,他第一次得知六四事件是從上海大學室友下載的「盜版電影」中,他當時很疑惑,六四事件發生將近20年「爲什麼就沒聽人提起過這個事件?」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33年前「六四事件」發生時,巴丟草只有2歲。他首次聽說六四事件是在將近20年後在上海華東政法大學唸書時。他回憶,當時寢室室友下載盜版電影,大家一起觀看,意外地發現下載包裏附帶了一部介紹天安門事件的PBS紀錄片(《天安門 -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巴丟草說:「幾個人一起在寢室裏看完了這部3小時的紀錄片,沒有一個人中途走開。我們當時很疑惑:爲什麼就沒聽人提起過這個事件?」
在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巴丟草和他的一位室友開始對「翻牆上網」產生了興趣。當時他「不自覺地把自己代入到89年大學生的處境中,感覺當年的大學生是如此轟轟烈烈地參與劃時代的運動,自己卻如此平庸。」在翻閱大量相關史料後,巴丟草意識到,這場在中國非常罕見的民主運動在摧毀冷戰鐵幕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巴丟草曾在布拉格的一個冷戰展覽中,看到捷克百姓明確提到,在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的過程中,他們受到89年北京人民的鼓舞。
該報導指出,由於中共當局對於信息的嚴格管控,年輕一代中國人對六四事件的了解已經越來越少、越來越淺薄。美國漢學家林培瑞也擔憂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林培瑞表示:「已經有許多人根本不知道六四。我在加州大學的文學課,幾年前有一個很聰明的中國學生,分析魯迅等作家的作品非常精道。但是有一天,他非常誠懇地來問我:六四事件,到底是學生殺害的士兵多,還是士兵殺害的學生多?我就感慨,他怎麼會問出如此天真的問題?」
該報導續指,在漢學家林培瑞眼中,在六四之後,整個中國社會都呈現出了一種政治冷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政府管控信息造成了許多人的無知,而「槍打出頭鳥」所造成的恐懼氛圍,也是許多人刻意避談、甚至刻意遺忘六四的重要原因。而六四事件也造成了中共理想主義信念的徹底破滅,林培瑞分析:「90年代後,高官都在忙著撈錢,中下層也在忙著搞錢,大家似乎都放棄了打造更好的社會這一理想,剩下的價值觀只有自私自利,最多再加上一些空洞的民族主義。」
巴丟草則表達了更多的擔憂,他告訴德國之聲:「這不僅僅是刻意遺忘的問題。現在出現了一些並不否認六四事件的『小粉紅』,他們開始用一種新的敘事方式去合理化六四鎮壓,認為學潮是因為西方陰謀煽動以顛覆中共政權,認為西方是想破壞中國改革開放,而共產黨鎮壓則是捍衛了改革開放,從而確保了中國人能夠富裕起來。這種篡改敘事,其實比打壓和遺忘更有市場。它也暗合了中國的外交轉向:從韜光養晦轉向戰狼,轉守為攻,篡改歷史敘事,這是我非常擔心的。」
然而「六四」更對台灣和香港產生深刻影響。政論人士顏純鈎在臉書寫道:「脣亡齒寒的切身感受,令香港人的正義感突然爆發,六四後百萬人大遊行,各界募捐直送天安門廣場。六四催生了香港第一代的民主鬥士...他們帶領香港人,三十多年延續六四的燈火,反二十三條﹑佔領中環﹑反送中,一浪高於一浪...六四也喚醒了台灣人,進一步認識中共的邪惡本質,推動台灣的民主進程,至今,台灣已儼然成為中國人的民主燈塔。這些可能也正是中共強迫中國人遺忘『六四』的原因。」
今年六四紀念日因為恰逢二十大前,中共的管控更加嚴厲。「天安門母親」的成員被禁言,中國民主黨創黨成員查建國、獨立記者高瑜被軟禁,重慶貴州大批異議人士被「帶走旅遊」。然而中國人仍在夾縫中紀念「六四」。雖然「學生」、「廣場」、「33週年」等都成為敏感詞,但自6月3日深夜起,英文的「這是我的責任」(It‘s my duty)被微博用戶大量轉發,而這句話就來自1989年。
六四天安門事件事發當天,一名頭系紅色布帶的學生騎自行車前往天安門時,被英國BBC的攝影師詢問為何要這麼做時,他用英文回答:「這是我的責任。」這位青年如今成為中國人悼念「六四」的一個符號。一條由一百多個自行車表情組成的貼文也被廣傳。林培瑞認為,歷史無法被輕易篡改。他強調:「六四的受害者家屬不會遺忘,其實中共高層自己也不會遺忘,否則他們就不會日復一日地對網上的相關信息嚴防死守。他們最清楚,記憶是不可能完全抹殺的。」
林培瑞相信,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總是在追尋一種代表正義的共同價值觀,鎮壓「六四」造成的理想空虛,遲早會被填補。他對德國之聲說:「這是深層的東西,共產黨只能壓制、無法毀滅。這也是我對中國政治保持長遠樂觀的原因。」巴丟草呼籲:「其實六四事件和其他至今沒能被昭雪的類似事件沒有什麼不同,我們也應該紀念其他事件的受害者。我們不應該盲目地把六四事件拔高為『中國民主搖籃』,而是應該從最基本的人性層面去牢記:那麼多人死去,卻至今沒能被昭雪。」
Bicycle has also become a symbol. Here is a Weibo post of over a hundred bicycle emojis. pic.twitter.com/VC6xqGBLhf
— Wenhao (@ThisIsWenhao) June 3, 2022
巴丟草全球巡展第二站的封面照片為一張普丁和習近平兩個獨裁者「共用一張臉」的大幅油畫作品。 圖:巴丟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