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生活離不開銀行業務,每當走進銀行,總難避免繁瑣的行政業務流程,《BBC》近日報導指出,身為高科技代名詞的台灣,卻在銀行業中,展現出1980年代的緩慢效率。

《BBC》在報導中提到,台灣身為高科技的代名詞,孕育出台積電、富士康等高科技公司,提供了智慧型手機與電腦的許多重要精密零件,同時也是不斷增長的加密貨幣重要市場地點,社會變革速度也走在全亞洲最前端,如性別平等、同性婚姻合法化,然而,當走進台灣的銀行中,卻充滿了陳舊的氛圍。

一名台裔美國教授凱瑟琳周(Catherine Chou)在COVID-19疫情期間定居台北,在台灣等待疫情落幕,她自述,在2年前首次踏進台灣的銀行要辦理匯款,她表示,「我手寫了一式三份的表格,接著行員把內容打入電腦中。同時,後方傳來點陣印表機的運轉聲」,她形容,這散發出一種1980年代的緩慢氛圍。

報導提到,許多外國人或海外台灣人首次接觸台灣銀行業的印象,幾乎都是緩慢和繁瑣的流程,諸如存摺、無止盡的文書作業、以及至今仍隨處可見的傳統印章等,便可見一斑。

Enlighten Law Group財務顧問Sharon Hsu表示,「台灣的銀行業非常非常傳統,體制內有很多官僚主義的問題,相較其他行業也更僵化」。

台灣金融研訓院(TABF)研究員史汀森(David Stinson)認為,在台灣,許多銀行業務仍需要專人處理,除非政府明確表態可行,否則採取新措施上速度會比較緩慢,不過,史汀森也提到,多數台灣民眾樂於使用已熟悉的作業流程,即使他們要帶著存摺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