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軍事媒體《海軍情報》(Navy Recognition)報導,「台灣計劃購買退役的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LCS)」。報導中並沒有具體的數量及艦名,且稱所根據的訊息是「4月11日國防部副部長柏鴻輝(Alex Po)表示」,但當天柏鴻輝在立院答詢內容僅稱「會評估」,看起來距離報導所稱「計劃購買」的說法還有相當的距離。

美國海軍在2023財年國防預算需求中提出讓9艘「自由級」瀕海戰鬥艦(Freedom-class littoral combat ship)退役,等待國會批准。11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質詢時,被問到海軍未來是否有相關購艦規劃,柏鴻輝表示,國軍因應敵情滾動式修正,都是彈性作為,但「國艦國造則是既定政策」,美國與他國包括海軍物資在內的剩餘物資,是否有助台灣,國防部都會評估。國防部戰略規劃司則認為,美國會除役這些艦艇,代表作業維持費連美軍都維持不下去,對是否購買退役的瀕海戰鬥艦部分稱「會評估,但沒有納入選項」。

《海軍情報》報導中「詳細」介紹瀕海戰鬥艦,稱該艦種「被設想為一種聯網的、敏捷的、隱身的水面戰艦,能夠擊敗沿海地區的反介入和不對稱威脅」,並美言「可與其他海軍的護衛艦相媲美」。除了各項性能諸元之外,指瀕海戰鬥艦的設計包含一個大型、可重新配置的海上框架,允許快速互換任務模組、一個帶有集成直升機發射、回收和處理系統的飛行甲板,以及從船尾和側面發射和回收船隻(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的能力。頗有「推銷」文案的樣貌。

事實上,美國媒體曾以「海軍有史以來最失敗的項目」形容,稱「自由級瀕海戰鬥艦從誕生以來,注定就是一場災難」,指出除了艦上機電系統過於複雜外,聯動齒輪故障也經常傳出故障;此外還有火力弱小、任務目標不清晰、造價高昂、作戰包轉換速度慢等缺點。經美國海軍評估為自由級艦艇修理複雜的組合裝置需要出乎意料的成本,得出「不值得讓這些艦艇繼續服役」的結論;在這種狀況下台灣是否該「購買」這款艦艇,實在應該三思。再加上該艦最有價值的在於雷達與戰系聯網系統,如果台灣僅能購得船殼與問題複雜的動力系統,是否比國艦國造划算,更需要思考。

而且,美國國會尚未批准9艦退役,台灣也只說「會評估」,網媒就直接套上「計劃購買」,恐怕一切言之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