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進入第47天,俄羅斯未能如預期閃電攻下烏克蘭。軍事網站《Breaking Defense》點出烏克蘭成功抵擋俄羅斯的進攻,以防守勝過進攻有3個重要原因,包括精確導引火力、城市化和大規模動員,而這對台灣「非常重要」。
《Breaking Defense》指出,從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例子來看,技術、地形和社會的變化已經改變了進攻和防守之間的平衡,而這些趨勢將阻礙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入侵者。直言這對中國和其他可能尋求通過征服來獲得更多領土的國家(包括仍然主張以伊拉克模式發動先發制人戰爭的美國新保守主義者)來說是個壞消息;但對民主國家來說是個好消息,其戰略目標是防禦性的,尤其是對於面臨看似壓倒性的常規力量的小國而言。
報導分析,烏克蘭戰爭凸顯三種全球趨勢的軍事影響:精確導引火力、蔓延的城市化和大規模動員。雖然俄羅斯和中國都試圖建立「反介入/區域拒止」防禦系統,使用遠程防空和反艦導彈來阻止美軍干預其地區;但由於遠程監控(例如無人機)擴散,中國如果想越過台灣海峽攻擊台灣,將無可避免曝露部隊動態,也可能被「半渡而擊」,招致嚴重損失。
《Breaking Defense》認為,俄羅斯軍隊未能佔領基輔的根本原因在於「城市化」,「每個城市都是潛在的堡壘」,並引用《孫子兵法.謀攻篇》稱城市作戰為「為最糟糕的戰略」,指出21世紀的城市戰更加艱難:它們可能沒有石牆,但它們的特點是多層建築,可以從上方進行伏擊,混凝土結構很容易變成掩體;還有隧道,甚至整個地鐵系統,讓戰鬥人員可以在地下機動。城市環境的絕對複雜性對於進攻部隊來說將是「噩夢」,進攻部隊缺乏防禦者對無數後路、隱藏地點和潛在伏擊區的熟悉程度。就像俄羅斯將烏克蘭城市轟炸成瓦礫,在屠殺平民方面是有效的,但從軍事角度來看,它會使街道充滿瓦礫:反而為防禦者提供更多掩護,為攻擊者前進提供更多障礙。而台灣的狀況,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人口密度是烏克蘭的9倍,而重要城市集中於西部地區,中國入侵部隊可能「不得不」從西部登陸,但不管在那裡上岸,幾乎是立即必須面對「城鎮戰」。
報導分析的第3個影響因素,指出烏克蘭人超過60%的人擁有智慧手機,透過網路訊息傳播,串聯平民抵抗、抗議、入伍、製作燃燒彈、攻擊補給車隊等,事實證明俄羅斯並沒有能力對全戰區進行「關閉通訊」,以致於烏克蘭的動員能力未受任何影響,一旦人們認同他們村莊之外的東西,他們就更有可能動員起來捍衛它。而台灣在網路訊息傳播更為密集,最新民調:64%的台灣民眾表示「絕對」或「可能」為保衛台灣而戰,顯示全台潛在動員力不容小覷。
《Breaking Defense》總結,「烏克蘭式」領土防禦民兵模式,加上導彈和無人機,以及複雜的城市地形,將成為中國入侵台灣的巨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