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違章工廠納管期限已於3月21日截止,經濟部積極輔導業者登記納管,有近4萬家農地工廠申請納管,走就地合法的程序,照工輔法規定,僅低污染工廠可申請登記納管,但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24)日表示,有少數中高污染工廠,假借低污染名義申請,竟通過審查,批評經濟部的污染退場機制是玩假的。

綠盟今天與立委洪申翰、彰化縣議員吳韋達召開記者會,呼籲經濟部不要只顧納管、不顧污染,應盡速建立跨部會合作機制,全面勾稽工廠製程與排放資料,確實掌握工廠污染風險,並制定合理且有效遏阻污染的退場機制,守護台灣農地及糧食安全。

綠盟研究員陳震遠表示,綠盟透過資料交叉比對,盤點出359家疑似有中高污染製程,卻以低污染登記納管的農地工廠名單,經濟部複查結果,確實有6間是過去沒有掌握到的中高污染工廠。其中3間在環保署公開的排放許可資料中,就已經登載有「脫脂」、「酸洗」等中高污染製程,為何經濟部核發工廠登記證時沒有發現?

另一間是去年1月排放超標廢水被裁罰,裁罰事由明確寫到從事中高污染製程的金屬表面處理業,經發單位則是等到6月前往複查綠盟資料,才發現確實屬中高污染製程。

陳震遠指出,環保署的資料已經掌握到這些是中高污染工廠,經濟部卻還是以低污染核發工廠登記證,顯然經濟部沒有確實勾稽環保署的資料,使得不肖業者有機可趁,成為管控農地污染風險的漏網之魚。綠盟盤點資料,發現至少還有10間以上是有中高污染製程,卻以低污染登記納管的農地工廠。

他說,經濟部對中高污染工廠的掌握漏洞百出,現在有數萬間工廠申請納管,經濟部要如何確保不再有中高污染工廠假借低污染名義登記納管、持續經營?呼籲經濟部加強跨部會資料勾稽並建立完善的合作通報機制,因應緊接而來的未登工廠業別清查與污染管理。

綠盟副秘書長曾虹文提及,農地工廠負擔的污染管理成本,一直以來都比工業區少很多,環境成本卻由社會大眾共同承擔。相較於工業區,農地極為敏感與脆弱,農地上的工廠必須要受到更嚴格的污染監督與管理。行政院長蘇貞昌在2019年修特登辦法時說「有污染問題的工廠絕不允許」,但現在為了大量納管,連重大違規的工廠都可以取得特登,可以說經濟部的污染退場機制是玩假的。

綠盟提出3點訴求,經濟部進行跨部會資料整合與勾稽,重新清查盤點污染製程,確實掌握工廠的污染風險;經濟部修訂工輔法,檢討調整情節重大勒令歇業的高門檻,並將累犯納入退場機制;經濟部盡速與農委會、環保署討論,制定合理且有效遏阻污染的退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