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相當多人患有偏頭痛,發作時嚴重影響日常作息,只能吃止痛藥改善。科技部昨(22)日舉行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宣布偏頭痛治療研究有新突破,未來將可透過檢測患者腦波,判斷是否適合預防性用藥,進而達到精準治療。該研究成果也於去年10月登上國際期刊「PAIN」。

研究團隊分析72位受試者樣本,比較接受為期3個月的舒腦藥物治療前後,偏頭痛發作情況、情緒壓力與腦波資料,結果發現,病患大腦視覺區的α波強度無異常強化時,藥物治療較有效,治療後頭痛頻率明顯改善的機會是有異常強化者的8倍。

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教授王署君在記者會上表示,未來將設計更簡便的穿戴型腦波測量器,在患者偏頭痛未發作時用5分鐘進行檢測,判斷是否存在α波強度異常強化的問題,藉此選出適合的藥物,進行精準的預防性治療,預計大約1至2年後有機會將腦波測量裝置運用於門診。

王署君還表示,根據最新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過去30年間偏頭痛高居,成為失能疾病的第二名。台灣約有200萬人患有偏頭痛,其中女性患者比例比男性高3成。他提到,根據團隊統計,台灣至少有1%的人因偏頭痛天天吃止痛藥,但止痛藥只是治標,進行預防性藥物治療才能治本。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表示,偏頭痛可說是健康產業領域的國安問題,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因接種疫苗牽動頭痛發作,頭痛門診約增加3成,類似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偏頭痛發作,所以希望能好好治療民眾,減少因偏頭痛造成的勞動力與社會經濟損失。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表示,偏頭痛可說是健康產業領域的國安問題,希望能好好治療民眾,減少因偏頭痛造成的勞動力與社會經濟損失。   圖:陳崑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