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會下議院今天就與台灣的關係舉行辯論,跨黨派議員一致呼籲政府持續強化台英雙邊經貿關係、深化安全合作,並促進台灣在國際社會獲更多認可。
英國國會近年對台灣的關注提升,但像今天這樣在下議院院會議場舉行以台灣為主題的辯論是第一次。就立法實權及對行政機關的影響力而言,下議院遠大於上議院。
今天題為「英國與台灣的友誼及合作」(UK-Taiwan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的辯論由兩位執政黨保守黨議員發起:外交委員會成員、保守黨「中國研究小組」(China Research Group)共同主席凱恩斯(Alicia Kearns),以及友台小組共同主席史都華(Bob Stewart),並由凱恩斯主導動議。
與會的跨黨派議員一致肯定台灣在政治、經貿、科技、公共衛生等領域的成就,並提到強化與台灣的各領域關係符合英國利益、促進台灣在國際社會獲公平對待並作出有意義貢獻符合全球利益;英國有必要與盟友協調合作,在各多邊組織及平台持續支持台灣參與。
許多議員指出,自由民主制度和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如今飽受俄羅斯、中國等威權政權的惡意侵蝕,捍衛台灣彰顯的自由民主價值事關重大。惡意行為者在烏克蘭、台灣等個別地區構成形式多樣的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自由民主世界能否有效應對,攸關全球的穩定與繁榮。
多位議員強調,台灣的未來只有台灣人民有權決定。
幾位議員提到,英國政府顯然缺乏對台灣及對中國關係的整體戰略,這個戰略真空恐對英國本身造成負面影響。
不少議員主張與台灣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以促進自由經濟體、民主政體間的互惠合作,包括確保供應鏈安全與韌性。此外,一旦成功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英國應支持台灣的申請案。
凱恩斯指出,台灣凸顯華人社會也能成功建立自由市場、民主制度並遵循規範,「這就是為何中國共產黨如此害怕台灣」。她提到,中共相信憑自己的實力優勢,只需耐心等待英國、美國等國家不再有足夠力量維護立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即能為所欲為、佔領台灣。
雖然支持台灣很重要,凱恩斯提到,英國必須避免與中國的衝突給台灣造成附帶損害。她指出,在英美與中國的戰略對抗中,台灣不應只是一個工具、指標,甚至籌碼。她強調,台灣值得更具實質意義的互動及手段拿捏得宜的支持。
凱恩斯呼籲強化英國與台灣的高階官員互訪,包括由足以代表政府全體的內閣官員訪問台灣,並給駐英代表處目前仍欠缺的正式法律地位。
自2017年7月起擔任外交委員會主席的保守黨議員圖根哈特(Tom Tugendhat)也出席今天的辯論。他同時是「中國研究小組」共同主席。
他提到,檢視並釐清該如何發展英中關係,是他接任外委會主席之初的重要工作。外委會曾受邀訪問中國,但簽證申請過程的一段插曲給他上了寶貴一課,也大幅翻轉他對發展建設性英中關係的期待,他對此感到遺憾。
圖根哈特說,中方當時突然要求外委會成員、友台小組副主席羅森代(Andrew Rosindell)必須為參與友台小組「道歉」,否則訪團無法取得赴中簽證。然而,施壓無效後,中方依然為訪團核發簽證。圖根哈特說,他因此深切體認到,必須清楚認知自己「所為何來」,且不應畏懼捍衛真正重要的事、捍衛自由和民主。
代表政府出席、主管亞洲事務的外交副大臣米林(Amanda Milling)在最後的綜合答詢階段首先針對多位議員提及的中共軍事挑釁表示,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攸關英國及其理念相近夥伴的繁榮與安全,因此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和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陸續對中共軍機近期在台灣週邊日益頻密的活動表示關切。
米林重申,這些活動無助區域和平,化解緊張態勢則有賴台海兩岸人民進行建設性對話;英國將持續就台海議題與各國夥伴合作,去年5月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公報就是一個例子。
英國去年擔任G7主席國,5月的G7外長會議公報首度提及「重視台灣海峽和平及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米林指出,英國對台灣的出口貿易額在2016至2019年期間成長86%,去年儘管有疫情影響,依然年成長25%,英國期待持續與台灣發展經貿關係。她並未就洽簽貿易協定表示意見。
在台灣的國際參與方面,米林表示,確保國際社會能受益於台灣在不同領域的專業,十分重要,因此在以國家為入會資格的國際組織,英國將持續與國際夥伴合作,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有意義參與,並支持台灣成為不以國家身分為入會前題的國際組織的會員。
凱恩斯會後告訴中央社,北京持續威嚇台灣、威脅南海和平,英國採取更積極措施、在保衛台灣的民主自由扮演領導角色,十分重要。
英國政府以打造「全球化英國」(Global Britain)、推動「向印太傾斜」(the Indo-Pacific tilt)為政策目標。凱恩斯說,若英國確實想扮演世界的良善力量,就應該投入更多資源,與彰顯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政治實體發展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多位議員在發言時向赴國會旁聽的駐英代表謝武樵致意,並刻意稱他為「大使」,高度讚揚他為英國與台灣關係所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