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昨(16)日新增10例本土個案,其中2人為西堤工讀生(案17774)衍生的校園染疫個案,但都與確診者不同班,初步判斷是在廁所遭感染。對此,重症醫療醫師黃軒說明廁所的3種傳播途徑,該地點相對狹窄、人流密集、且通風不足,容易散播病毒,並提醒5項避免被感染的撇步,讓大家安心、舒服地上廁所!
桃園市長鄭文燦昨表示,新增的2名確診學生,其中1名高中生(案17935)是確診西堤工讀生的同校、不同班同學,感染源待釐清;另外1名國中生(案17930)和確診工讀生的表妹(案17880)也不同班,但2班級之間只隔廁所,初判是廁所感染。
黃軒今(17)日在臉書發文,分析廁所的3種感染途徑:糞便、空氣、及周邊物件。首先,美國胃腸病學協會醫學雜誌《Gastroenterology》(腸胃學)刊登一項針對4,243名COVID-19患者的研究,他們發現在這些患者的糞便樣本中,找到病毒機率為48.1%;且恐怖的是,在這些樣本中,竟有70.3%的糞便樣本呈陽性,但患者的呼吸道樣本採檢是陰性。
再者,病毒會在空中亂飛。美佛羅里達亞特蘭蒂斯大學在科學期刊《Physics of Fluids》(流體力學)發表的研究中指出,因為大力沖刷生物物質會導致霧化現象,因此廁所中產生的生物氣溶膠會含有病毒糞顆粒。從馬桶噴出來的顆粒,在沖水後約40~60%都會馬上噴出,超過馬桶蓋、約為1人的高度。尤其在廁所相對狹窄、人流密集又通風不足,也成為病毒易傳播途徑。
黃軒表示,另有研究人員針對641個不同環境進行採檢,發現確診者使用廁所時,馬桶附近的地點都會遭病毒汙染。其中病毒呈現陽性、汙染最嚴重的物件是馬桶(50%)、其次是水槽/水龍頭(40%)、最才是廁所地板(10%)。
那要如何避免上廁所遭到感染呢?對此黃軒提出5項注意事項:第一,儘量不要上公共廁所,先在家裡解決排泄問題,減少上公共廁所的機會。第二,在廁所內持續戴上口罩,即便在家中廁所也是如此!那些從馬桶衝出的病毒糞顆粒,可藉由口罩被阻擋在外,不會直接吸入鼻孔。
第三,沖水前,先蓋下馬桶蓋,可減少病毒從馬桶噴出的濃度。第四,使用前先清潔馬桶座,避免懸浮的病毒顆粒沉澱在馬桶座圈的表面上。最後,上完廁所請仔細用肥皂洗手,黃軒提醒,廁所中的沖水按鈕、牆壁、門把、水龍頭等都可能有病毒沉積在表面,也別忘了洗手完後記得要擦乾,才能放心離開。
醫師分享5項避免在廁所被感染的重要撇步。 圖:翻攝自黃軒醫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