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的患者中多數屬於退化性失智,其中罹患阿茲海默症者佔了七成。台中榮總核醫科蔡世傳主任說,退化性失智症中可透過新科技檢查─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提早確定是否為阿茲海默氏症,讓日後的治療方向,不會多走冤枉路。

蔡世傳說,上了年紀的人常常忘東忘西,懷疑自己可能失智,但記憶力變差不一定是老化,要如何評估?一般會去神經內科透過量表及檢查,評估有無認知障礙。若評估結果真的有認知障礙,即可懷疑可能是失智症,病因可歸納為退化性、血管性及其他可治療性。

失智症也並非完全不可逆,蔡主任舉例,少數失智症病人可能因服藥、憂鬱症、甲狀腺功能低下、腦部有腫瘤或水腦症…等等,造成類似失智情況,這些狀況都屬於「可逆的」,經過治療,就有機會改善或回復。

蔡世傳說,退化性的失智症中,有高達七成為阿茲海默症,早期症狀為記憶衰退,而後腦部神經逐漸破壞,一旦惡化便很難回復。過去檢查失智症的工具常用生化檢驗及腦部結構性影像檢查,如磁共振掃描,但這類檢查對於退化性的失智症,通常要到晚期才確定。另外,有醫學文獻報導,抽腦脊椎液(也是一般人說的龍骨水)可以幫忙診斷有輕度記憶力問題的人是否將罹患阿茲海默症,但這項檢查須從背部插一根針,屬於侵入性檢查,有些病人感到害怕抗拒。

蔡主任說,阿茲海默症最早出現的病理特徵,於發病前10~15年會在病人大腦堆積類澱粉蛋白斑塊,國內近年引進了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的新技術,藉由與類澱粉蛋白結合的特殊示蹤劑,透過正子造影,看見腦中斑塊的分布情形,精準偵測腦中生物標記,及早確定失智症類別,以安排最適合病人的個人化醫療規劃。

蔡主任的病人中有位 58 歲女性,是位高階主管,工作能力很強,據她的小孩表示,媽媽在工作上開始忘東忘西,情緒不穩定,不時哭泣,忘記常走的路,甚至無法正確解讀時鐘、分辨左右,來求診時情況已經很嚴重。經評估認知能力有問題,先做腦代謝的檢查,呈現疑是阿茲海默氏症,但也無法確定,最後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確定不是阿茲海默症後,讓院方的治療方式不會再走冤枉路,及早對症下藥。

蔡主任說,在做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前會替病人從靜脈血管打針,藥名為Neuraceq,45分鐘後腦部照影,照影20分鐘後結束,前後大約一個多小時,輻射線暴露量約5.7個毫西弗,比一般電腦斷層還要低。病人通常沒有不適或僅有局部的不舒服感,不需處理就會消失,目前文獻還未發現會有明顯副作用,是項安全性很高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