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長城窟行〉詩名依《樂府詩集》題解,是軍人出征,途經長城休憩,人馬在長城邊上泉窟裡飲水的意思,從詩名得知,這首被填入樂曲中的歌詞與戰爭密切相關,內容描述一位婦人日夜思念著在前線行役夫婿的安危,其內心由「思念」、「失望」、「哀怨」、「喜懼」,再到「悲傷」五種心境轉折的歷程。整首詩是一個說不出口的悲劇,雖然創作在一個戲劇不發達,也尚無歸納整理出一套修辭學的年代,作者只用最單純且白話的方式訴說著故事,但現代讀者已然清楚見識到古老文學裡最扣人心弦的戲劇張力和現代修辭的應用。
「起」筆微感
無論你是不是一位詩人,只要你願意朝詩作路徑書寫,你就會是位詩人,至於寫詩的技巧好或不好,不是重點,能不能讓讀者從詩裡讀到詩人的心,那才是詩作最動人的地方,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
讀詩,著重的是種感覺,可以輕輕提起,放下時足夠蕩氣迴腸,不用太多情節,那怕沒來由地切入,或在任何地方嘎然停止,都能讓人有所感悟,只要作者落筆時揮灑出心裡的真誠,無須技巧性結構鋪陳,平鋪直敘也能刻劃出好作品。
「承」續存理
想想李白寫詩,常不按牌理出牌,下筆渾然天成,後人因讚嘆其奔放技巧,索性讓他自成一種格局,尊奉他為「詩仙」。什麼是「仙」?就是別於凡人且超塵脫俗、長生不老的人,既然是仙,自然沒那麼多屬於凡人的拘束,因此李白作品踰越格律規矩,沒人敢說不好,因為愛詩人都了解,李白詩好與仙無關,那是他寫出了其他詩人寫不出來的創新。
若從格律下的唐詩追溯到唐代以前的樂府,「樂府」本是秦朝時期的音樂官署,到了西漢,惠帝設置「樂府令」,武帝再擴編成「樂府署」,專責掌理民間遍蒐而來的歌謠樂譜,加上貴族、文人從善如流的仿作集成,每首詩作都是可以合樂歌唱,這些漢人口中的「歌詩」,因經過樂府重新整編,後世便統一稱作「樂府詩」。
「轉」意遼闊
樂府詩沒有嚴格格律,雖趨近五言或七言古體詩,但二到八言者比比皆是,辭句長短不一,短有〈古艷歌〉,全詩四句十六個字;長有〈孔雀東南飛〉,敘事細膩長達三百五十多句,超過一千七百個字(版本不同,字句略有出入)。句式分有齊言(句中字數相同)與雜言(句中字數不等),押韻沒有限制,可說書寫形式相當自由。
溯源詩體樣貌的歷程,是解構詩歌生命再生的不二法門。掌握住漢樂府構成的線索,便不難理出李白許多作品看似不按章法的創新有其脈絡,除才氣外,更多關鍵立於遵循古法而翻新的創作追求,因此,盛唐以李白為首所創造的文學典範,無疑就是一次漂亮的「文化創意」展現。
「合」璧張力
一則寓言、一種冥想、一段遭遇、一個故事、一分傳奇、一世人生都可以成為入詩的材料,一首好詩,辭句長短、句中字數、押韻與否都在其次,重點是如何拿捏日常,將生活細瑣轉換成讓人動容的篇章,類似《古樂府》裡〈飲馬長城窟行 • 青青河畔草〉這樣的佳作比比皆然,用字口語,敘事淺白;情境生動,意涵深刻,簡短一百個字,已足夠成為一部動人小說的大綱。
「青青河畔草」這首片段敘事的詩作,雖然掐頭去尾不見故事的來龍去脈,卻無損閱讀時的感動,主要是作品扣住了輕輕提起,放下時予人低迴不已的感受,所謂好作品,文字在隱隱中必然透露出豐富的訊息,這種等級作品何須過多情節,一切點到為止,多了就是多餘。
【詩作新譯】
〈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飲馬長城窟行〉詩名依《樂府詩集》題解,是軍人出征,途經長城休憩,人馬在長城邊上泉窟裡飲水的意思,從詩名可以得知,這首填入樂曲中的歌詞和戰爭密切相關,內容描述一位婦人日夜思念著在前線行役夫婿的安危,其內心由「思念」、「失望」、「哀怨」、「喜懼」,再到「悲傷」五種心境轉折的歷程。
● 思念之心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翠綠蒼鬱的小草沿著河畔布向一望無際的遠方,望向無垠的那端,勾起我與在前線保家衛國丈夫的點點滴滴。無奈這分思念再深也無法讓他立即出現在我的眼前,只能留待夜裡夢中相會。
● 失望之心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
夢裡的他依舊教我擔心受怕,在夢裡,他一會兒在我身旁出現,一下子又遠在他方,只見他身影不停地四處飄蕩,這個在夢裡相聚的願望,冷不防一樣聚少離多,夢醒時分,面對的還是無法相見的現實。
● 哀怨之心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葉繁葉落、水暖水寒,春去秋來,年復一年,每到掃盡桑葉、冰封海水的季節,眼見前方因天寒地凍暫時休兵返家的軍士和家人相擁團聚的畫面,自己的淒清誰人理會?誰還記得告訴我,我的丈夫是否一切平安?
● 喜懼之心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有位遠住他鄉的夫婿同袍,為丈夫捎來了一個信匣,我當下不知怎的,驚喜中參雜著不安的慌亂而遲遲不忍開啟,我喚了兒子過來將這個歷盡風塵的鯉魚信匣拆開,信匣中的確留有一封夫婿親筆寫給我的家書。
「雙鯉魚」為「書信」代名詞的典故,源自《史記‧陳涉世家》一段文字,「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入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概述其意,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為製造師出有名的懸疑,用丹砂在絲帛上書寫「陳勝王」三字,藏在漁民捕獲的魚肚裡,讓伙房兵買去烹煮,待官兵食用時就會發現魚肚內的帛書而感到驚奇。後來古人寄送書信,便把書信摺成雙鯉形狀,或者夾在木製的魚形匣內,匣盒兩面繪(雕)有魚狀,故稱「雙鯉魚」。
● 悲傷之心
長跪讀素書,書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席地跪坐的我挺直腰身,恭敬、專注、顫抖地閱讀這封信,我不明白夫婿信裡的含義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只告訴我,要我好好地養生保重身體,信末還不斷重複地說著想念著我?
古人習慣席地跪坐,即曲膝著地,臀部坐靠在腳跟上,「長跪讀素書」意即將身體向前伸展,腰桿挺直,臀部離開腳跟呈「跪」姿,跪著讀信表示帶有恭敬與專注之意。「下言長相憶」此處「下言」宜指書信的尾聲,「長」作形容詞,為不斷重複的意思。
【動人的祕訣】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個說不出口的悲劇,雖然創作在一個戲劇不發達,也尚無歸納整理出一套修辭學的年代,作者只用最單純且白話的方式訴說著故事,但讀者已然清楚見識到文學裡最扣人心弦的戲劇張力和現代修辭的應用。
詩從河邊鬱鬱蔥蔥一片綠草帶入一份「思念」,夢中思念是對現實「失望」的虛幻且遙不可及,悲劇的第一道伏筆來自別人家行役的丈夫能回家團聚而自己的呢?在「哀怨」中同袍捎來的書信像是燃起了希望,在「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糾葛下,信裡終究沒有言明可能的歸期,「悲傷」隱藏在嘎然而止的結局,同時完成詩作最大悲劇性的伏筆。
「遠道」、「夢見」、「他鄉」,用的都是現代修辭學上「頂針」的技巧,但相信活在遠古的作者,填詞時只是純粹為了唱詞能夠貼合口語表達的音樂流暢性而已,並沒有太多技巧上的複雜。所以寫詩難嗎?只要用誠意寫詩,能讓讀者看懂詩人的心,就會是詩作真正動人的祕訣。
【詩人簡介】
佚名,南梁蕭統編纂《文選》載明「古辭」,無署作者名。
蔡邕,南朝徐陵編集《玉台新詠》署名為作者,但始終存有爭議。
蔡邕,字伯喈。東漢陳留郡圉縣人,為才女蔡文姬之父。早年受朝廷徵辟為司徒掾屬,獻帝時拜左中郎將,稱「蔡中郎」,歷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精通音律、經史,善辭賦,好天文數術,擅篆,尤擅書法,創「飛白」書體,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等,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多數散佚,明代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