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行政院農委會今年9月1日正式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統籌農業相關部門對氣候變遷的策略,辦公室執行長莊老達直言,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未來冬天可能消失,目前台灣有些作物已逐漸往北或高緯度種植。對此,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3)日表示,每年將投入1百億元的經費來執行農業氣候變遷調適與淨零排放相關政策及研究,預計收到的成效將超過1千億元。

農委會表示,氣候變遷調適與淨零排放等都會影響農業,從去年到今年5月,台灣遭逢百年大旱,不只影響個別農民的生產管理,更衝擊整體農業灌溉用水來源及調度,去年二期與今年一期的停灌面積是過去20年來最高;而今年5月底進入汛期後,接連幾波的豪大雨又帶來了嚴重水災,全面影響到國內蔬果的生產,對市場供需與價格穩定造成相當挑戰。

莊老達也說明,受到氣候變遷、氣溫升高影響,台灣平地有些作物已經逐漸往北、往高山移動,像是過去摩天嶺是種甜柿,現在則改種芭樂;未來台灣冬天可能只有20-40天,甚至可能冬天會消失,將衝擊十字花科蔬菜的生長,會透過育種等手段盡可能降低衝擊、不影響糧食安全為主。

陳吉仲指出,依照氣象的預測,2040年即使人類窮盡一切手段減少二氧化碳的排出,全球氣候將上升1.5度,因為氣溫上升已經無法迴避,農委會也成立辦公室並開始相關調適策略,包含培育抗高溫、抗病蟲害等育種技術研發,也會輔導畜牧業等從飼料配方下手,減少甲烷排放量,每年將投入1百億元經費,預計成效將超過1千億元。

同時為讓全民和各農業部門了解政策,農委會將從11月8日開始,在全台展開系列座談,規劃共辦理27場座談會,透過產、官、學以及消費者共同參與,集思廣益未來具體方案與路徑規劃。